叫板公安部的狂妄者被打脸!L3牌照真相曝光,车企集体沉默!

广东高速公路上,一名司机瘫倒在驾驶座闭眼酣睡,车辆以超速状态狂飙100多公里。 交警拦截时,他竟辩解“开了智驾,不会有问题”。 最终,他因危险驾驶被扣6分、罚款400元。 这并非孤例——包茂高速上,张某开启“自动驾驶”后打瞌睡,系统未能识别变道货车,直接撞上;武深高速上,方某依赖辅助驾驶致车辆侧翻。 血淋淋的事故背后,是无数人对“智驾”能力的盲目迷信。

叫板公安部的狂妄者被打脸!L3牌照真相曝光,车企集体沉默!-有驾

然而,更令人瞠目的是舆论场的无知狂妄。 有人公然叫板公安部,声称“国内未发一张L3级智驾许可”,甚至嘲讽公众“不识L2是辅助驾驶”。 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3年7月,比亚迪斩获全国首张高快速路L3测试牌照。 截至2025年4月,全国累计发放L3级测试牌照11张,覆盖比亚迪、极氪、百度等企业。 2024年6月,工信部更批准9家车企进入L3准入试点,包括蔚来、长安、上汽等,试点周期长达18-24个月。 华为甚至在2025年4月实现全球首个高速L3级商用方案落地,与11家车企合作推出支持130km/h自主变道的量产车型。

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在7月23日发布会明确回应:我国已发放1.6万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开放3.2万公里测试道路,L3技术验证早非空白。 叫板者若非信息滞后,便是刻意混淆“测试许可”与“全场景落地”的概念。

叫板者反复强调“L2是辅助驾驶”,却故意忽略核心矛盾:L3的本质是驾驶权与责任的转移。

L2级辅助驾驶:无论功能多先进,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 系统仅提供车道居中、自适应巡航等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 一旦事故,车企与用户共同担责。

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在高速等限定场景中,系统全权执行驾驶任务。 若系统未要求接管时发生事故,责任归于车企;但若驾驶员未在10秒内响应接管请求,责任立刻转回用户。

叫板公安部的狂妄者被打脸!L3牌照真相曝光,车企集体沉默!-有驾

小米SU7事故正是典型案例: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警报,驾驶员接管不足2秒便撞上隔离桩。 这印证了公安部警告:L3的“解放双手”实则是“随时救急”,绝非躺平睡觉的借口。

叫板者斥责公众“不识辅助驾驶”,却未触及乱象根源——车企的过度包装。

多家车企用“L2+”“L2.9”等虚假等级误导消费者,将自适应巡航包装成“AI代驾”“脱手驾驶”。 用户调研显示,43%的人误以为“L3可全程睡觉”,61%认为“车企承担所有事故责任”。

公安部已联合工信部重拳整顿: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并强制新车交付时培训用户。 小米、理想等品牌紧急将“智驾”宣传改为“辅助驾驶”,但功能丝毫未变。

更荒诞的是,有人竟以为“酒后开智驾不违法”。 福建一名醉驾司机被查时辩称“开了智驾很安全”,最终仍被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部强调:只要人在驾驶位,就是责任主体,酒驾、脱手均属违法。

面对乱象,公安机关祭出三记重锤:

车企责任追查:对虚假宣传车企按《广告法》顶格处罚,最高处广告费10倍罚款,涉刑案件移交司法;

法律属性定性: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明确L0-L2级为“人机共驾”,要求驾驶员全程担责;

驾驶培训革新:计划将辅助驾驶操作规范纳入驾考,未通过培训不得使用相关功能。

即便政策开闸,L3量产仍步履维艰。

成本暴增:L3需硬件冗余设计,例如双SOC芯片备份,导致域控制器成本翻倍。 一颗高通SA8620P芯片算力仅36TOPS,L3方案需两颗叠加,车价随之上涨15%-20%;

技术瓶颈:复杂天气下感知识别率不足65%,暴雨中激光雷达也可能失效。 华为融合方案(激光雷达+4D毫米波)虽提升稳定性,但成本再度攀升;

责任困境:车企担忧召回风险,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直言:“L3车大概率不会低于百万元”。

车企被迫寻找折中方案:用同一套双芯片系统同时支持“高速L3+城区NOA”,分摊成本。 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为“10秒接管权”多付数万元是否值得? 答案存疑。

叫板公安部的狂妄言论,在铁证下不堪一击。 当技术跃进撞上人性弱点,法规与教育的护栏远比键盘侠的嘲讽更有价值。 毕竟,方向盘后的生命,从不由“识字与否”决定,只关乎对规则与风险的敬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