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主不交养路费,油车主愤愤不平,这事闹得挺热。你别说,还真有点道理。就说去年,全国公路养护花了大约1.2万亿元人民币。钱是哪来的?一半靠燃油税撑着,剩下各路资金补缺。油车多,加油多,就多掏钱养路。本来没啥毛病,都按出力分担。
但现在电动车满街跑,新车里头每三辆就有一辆是电车。路上多了七八百万台纯电轿车不说,这些家伙还挺重。你随便一查,很多电动车比同级汽油车重三分之一,有的多出四百来公斤。别小看这一点,每吨车重就是对路面更多碾压,久了坑洼掉皮,养护费用就往上涨。可电动车主充电时一分钱养路费没交,电掉得痛快,油车主反而成了冤大头。
这事还得从2009年养路费“隐身”说起。原来,全国各地单收养路费,后来图省事,直接并到油价里,加多少油就掏多少钱,谁开得多谁多交。这一刀斩得干净,省市每年还清清楚楚盘账。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电动车不上路费账,交了电费就完事。想想现在,路面使用压力大头来自电车,可钱全让油车主抗着。养一辆典型电车,油车主平均每年得替它交八百一千二。你还以为只是多加两升油的钱?其实油价里头这一块已经涨了二毛,只是你加油的时候根本没注意。
电车痛快,油车郁闷,三亿油车主心里憋屈。大街上奔驰的电动车一边享受宽阔公路,一边心安理得,谁知背后是油车主替自己买路。有些快递、货运油车拼命干活,还是填不满整个公路系统的“大窟窿”,最终国家可能需要调高各种税款,所有司机都要一起分摊。
其实不少地方已经动了脑筋。海南从去年开始试点,新能源车跑多少公里收多少养路费——每公里收二毛六,后台直接统计里程,不用装GPS。算下来,一年开一万公里,要交两千六,和油车主差不多。这事并不难,技术早就成熟。国家电网充电桩计费精准到零点零一度,养路费直接分摊到每度电里,每度多收一毛也不会引起太多争议。家里自装充电桩,和车牌绑定,分账也不复杂,都能做到。真正卡壳的不是技术,是政府和电车主愿不愿意主动“掏这一份”。
不止是中国,法国玩得更直接。所有两吨半以上的电动车,年年比同级油车多交九百五十欧元。瑞士、奥地利准备搞电子收费,未来按车重、里程一起收,谁开谁付,谁重谁多付。思路明了,现在国内也有人提出建议,养路费不能全让油车一边扛,要按实际用路量和重量分摊到每一种车。
你也许要问,这事要真实行起来,对电车主影响大不大?别着急算账,都是糊涂钱。一辆电车一年少则八百,多则一千二,现在全由别人出,这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公。等到电车飞速扩张,公路维护压力越来越大,补贴体系明摆着有失公平。再次补贴下去,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油车主一年交的养路费就像无形中养了一辆电车,难怪有人气得直跳脚。
“你凭啥不交?”——这不是一句玩笑。很多本来支持电动化的人,遇到这种现实问题也不得不变成“严格账房先生”——谁用路、谁用电、谁出钱,路要用得起,更要养得起。大家别光顾着抢购新车、比牌照绿不绿,不知不觉就把责任丢到了油车身上。
换句话说,现在电车主是“免费乘客”,油车主是“捐资修路”的大善人。等到新能源车数量上来,再不改规则,后面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没招了,总能等到大家坐下来公平分摊,而不是让电车主一边爽着,油车主窝着火。
还别说,现有技术分摊养路费易如反掌。插一次充电桩,每度加一毛养路费,后台自动跑账;自家充电桩按车牌交账,像算家庭用电一样精细。电信收费都能做到,每个手机多少流量精打细算,何况车用电和里程?难不难?就是一点点代码和系统改造,根本不在话下。实际问题是面子和利益,谁都不乐意当“先交费的勇士”,可大家总要抬头见路,低头出钱。
油车数量逐年下降,电车数量成倍增加。照这样算,油车主养路负担还会越来越重,公路体系最终要靠全体车主接力。谁都不是冤大头,更不是“天生义务”,对比国外直接了当的收费方式,未来中国也早晚得改。
你看,海南一试,电车主一年多交两千六,也没人嚷着不公平,逻辑摆在那里:谁跑得多、谁车重,谁交得多。如果全国铺开,不是谁抢亏谁占便宜,而是合理分摊,谁都心安理得。否则以后油车主越养越吃亏,补贴体系僵持下去,车主之间的争议只会越来越烈。
其实大部分司机不在乎多交几百块,一年用车二十万公里的货车、出租,开支再多也都认。但最不舒服的是那种“凭啥我多交,你一点不掏”的心理失衡。尤其养路费包进油价里,有时多交的还看不见,电车主连这根线都不用碰。一边轻松开着重型电车碾压马路,一边心安理得,谁都觉得说不通。
等到中国路养体系全面升级,这账肯定不会再“糊涂混账”。再说,按实际用量分摊,谁用谁交,谁交谁安心。全员公平分担、技术成熟不难,只差一声“该改了”的令下。
没人愿意当冤大头,油车主也不想把路养账全背在肩上。电动车主用路公平,既不多交,也不白占便宜,公路养护才能既坚固又畅通。等这事真的理顺,大家都能“用得其所,交得其理”。
谁愿意一直“替别人掏腰包”?这账,迟早要算得明明白白。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