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新能源车企陆续公布6月销量,整体呈增长态势,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
按常理,国产新能源车密集对标特斯拉Model 3、Model Y,市场争夺激烈,特斯拉该被“逼到墙角”了。但现实却来了个“反转”——特斯拉二季度产量、销量均创历史新高,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更成为其全球布局的关键支撑。
数据最直观:2025年二季度,特斯拉全球生产410,244辆纯电汽车,交付384,122辆。其中,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191,720辆交付量(含出口),较一季度增长10.98%,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47%;国内市场方面,特斯拉6月交付61,484辆,创二季度单月新高,较5月的38,588辆环比增长59%,整个二季度国内合计交付12.88万辆,占全球交付量的34%。
简单说,特斯拉每生产两辆车,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工厂;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一辆由中国消费者买单。这种依赖度,远超其他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特斯拉及马斯克在欧美多地遭遇消费者抵制,但中国市场却逆势增长。若非中国市场的产能和销量支撑,特斯拉的全球困境恐怕更难应对。这让人不禁想起2019年:特斯拉深陷产能地狱、资金链断裂,是上海超级工厂的快速落地、中国供应链的高效协作,让Model
3量产交付,救特斯拉于水火,更助其跻身全球车企龙头。
如今,历史似乎重演。国产新能源车虽在技术、配置上不断逼近,甚至部分领域实现超越,但特斯拉凭借品牌积累、技术调校和成本优势,仍稳住核心用户群体。尤其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特斯拉的认可度未因国产车崛起而大幅下降,反而随着充电网络完善、服务优化,持续释放需求。
当然,特斯拉的“突围”也反映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成熟——竞争虽激烈,但用户选择更理性。国产车若想真正“逼退”特斯拉,不能仅靠“对标”,更需在品牌建设、用户体验等维度建立差异化优势。毕竟,市场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各有所长”。
对中国市场而言,特斯拉的“依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验证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也提醒国内车企,真正的竞争不在“打压对手”,而在“做好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