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本田P7月销不到200台?这翻身仗打得有点惨!

最近刷汽车销量榜,发现了个扎心数据——2025年8月,广汽本田P7全月销量只有158台!

没看错,就是158台,连200都没破。

要知道,这可是广汽本田当初信誓旦旦要"电动化翻身"的战略车型啊!

2025年4月上市时,官方还放话说要"对标特斯拉Model 3",结果半年过去,月销连人家零头都不到(Model 3月销稳定1万+)。

评论区炸了锅:"这是来搞笑的吧?""合资品牌的电车真凉透了!"

问题来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广汽本田,怎么在新能源赛道摔得这么惨?

广汽本田P7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咱今天就来扒一扒。

---

第一部分:广汽本田P7——158台是什么概念?广汽本田的"电动梦"怎么碎成这样?

咱先把时间线拉回2025年4月15日,那天广汽本田在广州搞了场发布会,场面那叫一个热闹。台上的高管拍着胸脯说,广汽本田P7是广汽本田"All in电动化"的开山之作,定价19.99万到24.99万,要用"合资品质+本田技术"吊打国产电车。当时会场外还停着一排特斯拉Model 3的车模,摆明了就是要硬刚特斯拉。

发布会结束后,网上一堆人唱好:"本田终于开窍了!""这价格有竞争力啊!"

官方宣称24小时订单破5000台。

结果呢?

半年过去,2025年8月的销量榜单出来,158台的数字把人看傻了。

啥概念?


平均下来全国一天卖5台多点,有的省份可能一个月都卖不出一台!

广汽本田P7月销不到200台?这翻身仗打得有点惨!-有驾

上市当月(2025年4月,只有半个月销售期)还能卖437台,5月份就跌到142台,6月166台,7月200台,8月又降到158台。这销量曲线,简直是"过山车式暴跌"。

有网友算了笔账:广汽本田全国600多家4S店,平均每家店半年才能卖3台P7,这销售压力得有多大?

咱再把视野拉宽点看。

2025年8月,比亚迪汉EV卖了1.2万台,小鹏P7i卖了5300台,就连零跑C01这种"价格屠夫"(14.98万起)都卖了8200台。

广汽本田P7呢?158台,连零跑的零头都不到。

广汽本田P7的销量比广汽本田自家的燃油车还惨——雅阁8月卖了1.5万台,皓影也有8000多台,就连小众的极湃2都能卖200多台。

这电车不是来"救命"的,分明是来"拖后腿"的啊!

这背后到底卡在哪了?

第一刀砍在定价上。

19.99万的起步价看着不高,但配置一扒就露馅了。

入门版续航只有620公里,虽然比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版的556公里多一点,但智能驾驶功能阉割得只剩个"车道保持"和"自适应巡航",特斯拉标配的AutoPilot(自动变道、自动泊车)一个没有。车机系统虽然用了高通8155芯片,但UI设计老气横秋,操作逻辑跟智能手机差了十万八千里。

有车主吐槽:"20万买个这配置?

我加3万上Model 3它不香吗?"

第二刀砍在技术上。

广汽本田P7用的电池是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90kWh容量,这没毛病,主流方案。但问题出在整车调校上——实测高速续航打折率高达35%,标称650公里实际高速跑下来只有420公里。

有车主专门做过测试:从广州开到深圳,全程高速120公里,表显续航掉了150公里,实际只跑了110公里,这"虚电"程度劝退一片人。

冬天更狠,北方车主反馈零下10度的时候,续航打折率超过30%,650公里变450公里。

对比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冬季衰减控制在20%以内)、零跑的油冷电池包(高速续航打折率25%),广汽本田P7的"技术代差"至少有一代。

还有个要命的问题——智能驾驶太"保守"。

广汽本田P7搭载的Honda SENSING 360+和Honda CoPilot Pro系统,在高速上也就相当于一个"自适应巡航",连自动变道都不敢做。

2025年了,20万的电车还拿这样的辅助驾驶能力出来卖,用户能买账吗?

对比小鹏P7i的城市NGP、零跑C01的高速领航,广汽本田P7的智驾功能简直是"石器时代"。

第三刀砍在渠道上。

广汽本田全国虽然有600多家4S店,但真正铺设了充电桩、配齐电车售后的不到一半。很多店的销售自己都不懂电车,有车主去试驾,问销售CLTC续航和NEDC续航有啥区别,销售愣是答不上来,最后只能说"反正够用"。


售后两眼一抹黑,电池质保写得云里雾里(首任车主8年15万公里,但转手就失效),三电系统出问题要等零件从日本调货,一等就是半个月。

广汽本田P7月销不到200台?这翻身仗打得有点惨!-有驾

对比特斯拉全国1500+超充站、比亚迪4S店标配充电服务,广汽本田的电车渠道建设至少落后三年。

---

第二部分:合资品牌电动车——合资品牌的"电动焦虑症",为啥集体水土不服?

广汽本田的P7翻车,其实不是个案。

放眼整个合资阵营,电车销量都惨得一批。

大众ID系列上市都三年了,月销还在3000台上下挣扎;日产Ariya,月销只有几百台,跟广汽本田P7有得一拼;丰田的bZ系列干脆"隐身"了,销量数据都不好意思公布。

合资品牌这是咋了?

集体得了"电动焦虑症"?

咱先说技术路线的"慢半拍"。

合资品牌玩燃油车玩了一百多年,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这些技术积累全世界没人能比。但新能源这条赛道,游戏规则全变了——电池能量密度、电机效率、电控算法,这"三电系统"才是核心;自动驾驶、车机交互、OTA升级,这些智能化功能成了标配。

问题来了,合资品牌的技术储备大多在海外总部。

本田的电动技术在日本研发,导入中国要经过"本土化改造"——日本工程师设计图纸,中国工程师改参数适配国内路况,再找供应商打样测试,这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两年。

等广汽本田P7在2025年4月上市的时候,国产品牌早就卷到第三代平台了——比亚迪e平台3.0、吉利SEA浩瀚架构,人家电机效率比广汽本田P7高15%,电控响应速度快0.2秒,这技术代差一眼就看出来。

虽然广汽本田P7是基于本田云驰架构打造的原生电动平台,但整车调校思路还是"燃油车逻辑"。

啥意思?

就是过分强调操控性和驾驶质感(前后50:50配重、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但忽略了电车用户真正在乎的东西——续航实用性、充电便利性、智能化体验。

用户买电车,要的是"电比油低"的经济性、"一周一充"的便利性、"自动驾驶"的科技感,而不是"弯道极限"高不高、"底盘韧性"好不好。

广汽本田P7把钱花在了用户不在乎的地方,在用户在乎的地方又舍不得投入,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再说供应链的"不服水土"。

国产品牌为啥能把价格打下来?

因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这些电池厂就在家门口,拿货成本低不说,迭代速度还快——新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车,6个月就能搞定。

合资品牌呢?

广汽本田P7虽然也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但采购价比比亚迪贵15%。


为啥?

广汽本田P7月销不到200台?这翻身仗打得有点惨!-有驾

因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有股权绑定,拿货价接近成本价;广汽本田是"现金客户",价格自然高。

电控系统虽然是本田自研,但核心零部件要从日本进口,关税加运费,成本拉高20%。

这些成本最后全摊到车价上,要么定价虚高(用户不买账),要么自己吃亏(利润薄到肉疼)。

还有个致命的问题——用户认知的"代差"。

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的优势是啥?

品质稳定、保值率高。

买辆本田雅阁,开十年都不带坏的,二手车还能卖个好价钱。

但这套逻辑在电车市场不灵了。

用户买电车看的是啥?

续航够不够长、智能化够不够炫、性价比够不够高。

保值率?

对不起,电车技术迭代太快,三年就换代,谁还在乎保值!

国产品牌这几年疯狂"教育市场"。

比亚迪用"电比油低"打价格战,把电车的使用成本算得明明白白;小鹏用"全栈自研"秀技术肌肉,城市NGP、高速NGP一个接一个上;理想用"奶爸车"定位圈层营销,抓住35岁+有娃家庭的痛点。

用户早就被养刁了,广汽本田P7上来还想靠"本田光环"卖溢价?

人家灵魂拷问:"凭啥比国产贵5万?

多的钱是交智商税吗?"

---

第三部分:广汽本田P7——158台销量背后,广汽本田还有救吗?

广汽本田P7这么惨,广汽本田是不是该放弃电车赛道,专心搞燃油车和混动了?

这问题得分两头看。

短期来说,广汽本田P7基本"凉透了"。

产品力跟不上,20万买个"操控好但续航虚、智驾弱"的电车,用户凭啥买?

渠道建不起来,600多家4S店一半还没配齐充电桩和售后,销售自己都不懂电车,怎么卖?

品牌认知也没打出去,上市半年了,除了汽车论坛偶尔有人讨论,主流社交媒体上连个水花都没翻起来。


现在就算官方降价5万(起步价变14.99万),用户也不会买账——"降价这么猛,是不是要停产清库存了?""买了保值率更没谱了!"

广汽本田P7月销不到200台?这翻身仗打得有点惨!-有驾

这种"死亡螺旋"一旦形成,基本就是等死。

广汽本田内部对电车的投入本来就"三心二意"。

2024年财报显示,广汽本田研发费用只占营收的3%,比亚迪是5%以上,特斯拉超过7%。

新车规划也少得可怜,未来两年除了P7就没有其他纯电车型了,这点产品投放量在电车市场连"陪跑"都算不上。

明摆着广汽本田还在押宝燃油车和混动——雅阁、皓影的i-MMD混动版卖得不错,2025年前三季度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超过40%,利润贡献超过60%。

电车?

那是"面子工程",做做样子应付,亏本也无所谓。

但长期来看,广汽本田"不得不救"。

为啥?

因为市场都在逼它转型。

先说国家"双积分"越来越严,2025年新能源积分比例要达到18%,燃油车卖得越多罚款越重。

广汽本田2024年因为新能源积分不够,光罚款就交了6个亿。

欧洲和美国也在推"禁燃时间表",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加州2035年禁售燃油车,广汽本田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

再说市场,消费者也在"用脚投票"。

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2%,每卖100台车就有42台是新能源。

一二线城市渗透率更狠,北京超过60%,上海接近65%,深圳飙到70%。

广汽本田要是再不抢占电车市场,五年后可能只能去三四线城市卖燃油车"续命",那时候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都会断崖式下跌。

那怎么救?

得"三板斧砍下去"。

第一板斧,技术上"砸钱追赶"。

研发投入至少拉到营收的5%,跟宁德时代、华为这些国内供应商深度绑定——学大众跟地平线合资搞智驾芯片,学通用跟宁德时代共建电池厂。

别再指望日本总部"喂饭",本土化研发团队得拉起来,从电池包设计到电控算法,全链条自主可控。

第二板斧,产品上"放下身段"。


别老想着靠品牌溢价,15万以下市场才是电车主战场。

广汽本田P7月销不到200台?这翻身仗打得有点惨!-有驾

把价格打下来(新车起售价控制在13万以内),把配置堆上去(续航标配600公里以上、智驾辅助全系标配、车机芯片用高通8295或华为麒麟),用性价比"硬刚"国产。

第三板斧,渠道上"重建生态"。

4S店全面电动化改造,充电桩、售后培训一个都不能少。

学蔚来、小鹏搞"用户运营"——车主社区、充电地图、OTA升级定期推送,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

第四部分:广汽本田P7——网友吵翻了!这些灵魂拷问你怎么看?

广汽本田P7的"惨状"曝光后,网上讨论炸了锅。

有人说合资电车就是智商税,有人说广汽本田该放弃电车专心搞混动,还有人质疑158台的销量数据是不是造假。

咱挑几个典型观点聊聊。

第一个观点:"合资电车就是智商税,还不如买国产!"

这话听着极端,但不是完全没道理。

现阶段,国产电车在"三电技术+智能化+性价比"上确实全面领先。

续航比合资长、充电比合资快、智能化比合资炫、价格还比合资便宜,用户凭啥选合资?

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大众ID系列虽然卖得不好,但MEB平台的底盘质感(操控、滤震)确实比部分国产强,开起来有"德系厚重感"。

广汽本田P7虽然续航虚、智驾弱,但安全配置很扎实,车身高强度钢占比68%,13个安全气囊全系标配,碰撞测试成绩优秀。

只能说,现阶段买合资电车要"擦亮眼"——预算20万以上、看重品质稳定、不在乎智能化的,可以考虑合资;追求性价比、喜欢尝鲜、想要最新技术的,还是选国产靠谱。

第二个观点:"广汽本田是不是该放弃电车,专心搞混动?"

有人觉得本田的i-MMD混动技术挺牛,雅阁混动油耗能到4升每百公里,干脆all in混动算了。

但这逻辑有个"致命伤"——混动只是过渡方案,红利在退坡。

很多城市混动车已经不给新能源牌照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混动要么摇号要么竞价,跟燃油车一个待遇。


长期看纯电才是终局,欧美日都在推"禁燃",中国也在加速电动化进程。

广汽本田P7月销不到200台?这翻身仗打得有点惨!-有驾

广汽本田要是现在放弃电车,等于把市场拱手让人。

做法是"两条腿走路":混动守住基本盘(燃油车用户的平滑过渡),电车抢占增量市场(年轻用户、一二线城市新购车需求),别学某些车企"押单边"翻车。

第三个观点:"158台销量是不是数据造假?

真有这么惨?"

有网友质疑销量数字太假,怀疑是统计口径问题。

但查了乘联会、懂车帝、汽车之家等多个平台,数据都差不多,上下浮动不超过20台。

真实情况可能更惨——很多4S店为了"冲量",会把展车、试驾车注册成"公司自购",算进销量里。

实际卖给真实用户的可能只有100台出头。

还有车主爆料,有些店为了清库存,内部员工"被迫"买车(不买扣绩效),用这种"自产自销"的方式刷数据。

所以158台这个数字,水分到底有多大,只有广汽本田自己心里清楚。

---

结语:广汽本田P7——广汽本田的"电动赌局",还能翻盘吗?

从2025年8月广汽本田P7的158台销量就能看出,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转型远比想象中艰难。

技术慢半拍、成本降不下来、用户不买账,三重困境叠加,想翻身太难了。

但话说回来,广汽本田也不是没机会——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信任还在,i-MMD混动技术可以"反哺"电车(电控逻辑互通),渠道网络也比新势力成熟。

是要"放下身段",别再端着合资的架子,该降价降价、该堆料堆料,用真本事跟国产"硬刚"。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预算20万买电车,你会选"跌下神坛"的广汽本田P7,还是"卷王"国产品牌?

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