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坚信油车太“过时”,咬牙把家里的旧车换成了崭新的电车,本以为是迈向科技与环保生活的第一步,可今年国庆一趟高速自驾下来,我坐在服务区的充电桩旁,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后悔了,真的后悔了!
以前开油车的时候,总觉得加油贵、污染大,每次路过加油站看着跳动的数字都心疼。后来新能源风头正盛,身边朋友清一色换电车,续航动辄五六百公里,还送牌照、免购置税,政策利好一大堆。我也跟风入手了一辆热门品牌的中高端纯电SUV,落地近30万,心里美滋滋,觉得这下既省钱又体面,还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今年国庆,全家计划自驾去千岛湖度假,全程约500公里,按官方标称续航600公里算,中途补一次电绰绰有余。可刚出城没多久,电量就开始“跳水”,高速上开空调、定速巡航,表显续航直接缩水30%。导航显示最近的服务区还有180公里,我心里一紧,赶紧把空调调小,车速压到100以内,生怕半路趴窝。
好不容易撑到服务区,满怀期待地冲向充电桩,结果眼前一幕让我傻眼:四个充电桩,三台正在使用,另一台屏幕显示“故障”。 排队的车已经排了五六辆,清一色是绿牌电车。我赶紧扫码、插枪,系统提示“排队等待,预计充电时长40分钟”。可等了20分钟,前面那辆车才充到60%,车主还在车里慢悠悠地吃着自热火锅。我急得直跺脚,孩子在后座嚷着要上厕所,老婆也开始抱怨:“早知道就不换电车了,油车加个油十分钟搞定。”
好不容易轮到我,插上枪,系统又弹出提示:“当前为非高峰时段,充电功率限制在60kW。”我一看手机APP,显示充满需要1小时15分钟。而我的车,从20%充到80%理论上只要半小时。这落差,简直像买了张高铁票却坐上了绿皮火车。
更离谱的是,充到75%时,系统突然断电。 工作人员过来检查,说是电网负载过高,自动保护。我当场就懵了,这可是国庆出行高峰,你们不提前检修设备,不扩容电力,让我们用户来承担后果?最后,为了赶在天黑前抵达目的地,我只能放弃充满,带着仅够支撑200公里的电量上路,一路上战战兢兢,生怕下一个服务区也“一桩难求”。
这一趟高速跑下来,原本8小时的路程,硬是拖成了12小时。不是因为堵车,而是被充电、排队、故障、限流拖垮了节奏。反观旁边加油站,油车排着队加油,一辆接一辆,几分钟搞定,效率高得让人羡慕。
我开始反思:电车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对于城市通勤、短途出行,电车确实香,省钱、安静、加速快。但一旦涉及长途、节假日出行,基础设施的短板就暴露无遗。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故障率高、充电速度虚标、高峰限流……这些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电车焦虑”。
更讽刺的是,我那位一直力挺电车的朋友,国庆也从上海回成都,中途换了三次车,最后靠“电车+高铁+打车”才勉强到家。他在朋友圈自嘲:“开电车跑长途,不是自驾,是修行。”
现在,我依然开着这辆电车,但再也不敢轻易规划跨省行程。每次看到加油站里顺畅加油的油车,心里总不是滋味。或许,电车的时代终将到来,但至少在今年的国庆,它还没准备好迎接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远行梦想。 如果你也在犹豫要不要换电车,我的建议是:先问问自己,一年有几次长途出行?家附近充电桩是否稳定?别让一时的潮流,换来一路的狼狈。
这趟高速,我没看到诗和远方,只看到了排队的长龙和跳动的充电数字。换车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