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通勤代步车选择误区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时不时就能刷到各种讨论。新能源车企卖得挺欢,销量一个劲儿往上蹿,但利润呢?亏得也不含糊。像蔚来,2022年全年亏了140多亿,光看这数字,谁都得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一家已经量产交付的品牌啊,居然亏得这么狠?更有意思的是,亏损这些年都是常态,越卖车亏得越多。这到底是什么逻辑?有人说,这行业看着热闹,其实就是烧钱游戏;也有人说这是战略性投资,亏是好事。总之,争议不少。

先别急着喊“这也太不正常了吧”,咱们先拆拆数据,看看它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蔚来的年报里有几个关键数字:2022年营收突破490亿元,看着还不错。但毛利率只有13%左右,比传统燃油车企低不少。而更扎眼的是净亏损——亏了144亿,几乎是营收的三分之一。很多人会问,卖了这么多车,怎么还能亏这么多?问题就出在成本和开销上。

接送通勤代步车选择误区-有驾

先说成本。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占大头,尤其是像蔚来这种走高端路线的品牌,用的是高性能电池、先进电驱系统,成本压不下来。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不是蔚来一家独有的。再看研发投入,蔚来2022年花了100多亿在研发上,占了营收的20%以上,这比例也够吓人。但这其实是新能源车企的共性,大家都在拼技术、拼硬件,谁家都不敢停。只有把技术砸出来,续航、充电效率这些硬指标才能提升,产品才能更有竞争力。

接送通勤代步车选择误区-有驾

然后是销售和管理费用,蔚来花了超过150亿,这部分开销确实比较高。但你得考虑它的市场策略——蔚来不仅卖车,还在铺电池换电站、建线下体验店,这些都是烧钱的活儿。这种重资产模式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期看亏损是必然的。不过,这也不是蔚来一个人在这么搞。理想、小鹏它们也在砸钱,甚至传统车企像比亚迪,虽然电池自己能做,但也得花大价钱去扩产、研发。

接送通勤代步车选择误区-有驾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燃油车企,比如大众、丰田,它们的毛利率普遍在20%-30%之间,因为燃油车技术成熟,成本结构稳定。新能源车企天生不一样,电池成本波动大,用户对续航要求高,研发投入也高,这些导致毛利率普遍低。至于亏损,新势力们几乎都在亏。理想亏了20多亿,小鹏亏了90多亿,亏损是这个领域的普遍现象。连特斯拉早期也是边卖车边亏钱,撑了好多年才扭亏为盈。所以,蔚来的情况不是特例,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

接送通勤代步车选择误区-有驾

那问题来了,这些亏损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仔细看,其实更多是战略性亏损。新能源车的赛道现在正处于快速扩张期,竞争非常激烈,谁能先抢到市场份额,谁才能活下去。而且,新能源车不仅是卖车的生意,还是服务的生意。像蔚来的换电站,不是现在赚钱的东西,但长期看它可能是用户粘性的一大来源。特斯拉早期也是这么干的,赔本卖车,靠软件和服务慢慢把利润做起来。所以,这种亏损是赌未来,而不是没活路。

接送通勤代步车选择误区-有驾

当然,不能一味乐观。这些亏损背后有没有风险?有,肯定有。比如市场竞争太激烈,技术迭代速度快,如果踩错点、跟不上节奏,亏损就会变成致命伤。但也得看公司有没有章法。蔚来的打法看着烧钱,但它的布局比较清晰,从产品到服务到用户体验,逻辑是通的。关键是,它能不能撑到盈利的那一天。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事虽然看着吓人,但拆开看其实没那么离谱。行业本身的结构决定了新势力车企现在得这么玩,不烧钱就没机会。要紧盯的,不是亏损这单一数字,而是它们到底能不能走到下一步。新能源车的故事刚开始,真正的胜负还在后面。这场赌局输赢未定,谁能熬到最后,才是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