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多家车企高层透露,监管部门已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仅允许半隐藏和传统门把手,且必须配备机械冗余装置。 新国标预计2025年内发布,2027年7月正式实施,给车企一年过渡期。
这意味着两年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再见不到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身影。 曾经代表科技感的配置,在安全与生命的权衡下,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安全问题,隐藏式门把手的致命缺陷
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在极端情况下暴露出致命缺陷。研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门把手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显示,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47%,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比高达82%。 多起事故表明了这一设计的风险。
2024年4月山西运城一起追尾起火事故中,因碰撞导致电路中断,电动门把手失效,延误了车内人员疏散。 同年广东暴雨季,多辆车因电动门把手短路无法开启,乘客被迫砸窗逃生。
在北方严寒地区,门把手冻结问题尤为突出。 哈尔滨某4S店数据显示,2024年冬季因门把手冻结引发的维修案例同比增长65%。
监管出手,国家标准强制安全冗余
监管层面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关注已久。 2025年5月,工信部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
新标准核心要求包括:强制配备独立机械解锁装置,要求在车辆断电后承受至少200牛顿拉力,确保30秒内手动开启车门;统一应急标识,规定隐藏式/应急车门把手需使用ISO标准荧光橙色标识,尺寸不小于3厘米×5厘米。
新规还提升了结构强度要求,车门把手抗拉强度从150牛顿提升至300牛顿,并新增对车辆时速50公里时的动态碰撞测试。
风阻优化,被夸大的美观借口
隐藏式门把手一度以降低风阻作为主要卖点。 实测数据显示,这一设计能将整车风阻系数降低0.01Cd-0.03Cd,相当于续航里程提升约5-15公里。
2014年一篇专业论文指出,隐藏门把手仅能降低0.0001的风阻系数,空气阻力减少0.12%。 相比之下,优化轮毂或后视镜的效果可以高几十倍。
某汽车工程师直言不讳地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对风阻的改善“微乎其微”,反而增加重量和噪声。 所谓风阻优势,更多是营销话术非实质效益。
成本问题,消费者承担的高昂代价
隐藏式门把手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带来了高成本。 电子隐藏式门把手的故障率比传统机械式门把手高出8倍。
结构复杂、电子元件多导致故障率高,维修成本大幅增加。 国产中低端车型更换一个隐藏式门把手价格约在500至800元之间,高端车型选装价格可达数千元。
传统机械门把手更换成本通常在300元内,隐藏门把手材料费用普遍在400-1000元,工时费另算。 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车企转向,安全优先成为新共识
面对新规,车企已经开始调整设计方案。 大众安徽内部人士表示,其新一代产品研发已提前贯彻这一尚未公开的标准。
新规并非完全否定美学设计,是要求在安全基础上创新。 机械冗余的回归不是倒退,是对汽车本质属性的回归,安全永远是最高级的豪华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