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关于插混车"虚标续航"的吐槽能堆成山:有的车主实测比标称少,有的高速跑成"电动爹",甚至有网友调侃:宣传页上的续航,看看就算了,当真你就输了。
插混车上千公里的续航,到底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套路?
插混续航虚标,到底是技术不行还是车企"太会来事"?
要搞明白为啥虚标,得先懂插混车的"续航构成"。简单说,插混车有俩"能量包":电池(电)和油箱(油),俩包一起"凑"出总续航。但俩包的"脾气"不一样:电池怕冷、怕高速,油箱怕堵车。
这种"双能源系统"听着挺美好,实际却是个技术难题。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放电效率会大幅下降,冬天开插混车的车主都知道,同样的电池容量,12月份比6月份少跑30-50公里是常事。而高速行驶时,电池虽然放电功率大,但续航里程会快速缩短,因为高速工况下电机效率虽高,但电池容量毕竟有限。
油箱这边也有自己的问题。插混车的发动机不是传统燃油车那种"专职司机",而是个"兼职选手"——既要发电,又要在特定工况下直接驱动车轮。这种复杂的工作模式导致发动机很难在最佳效率区间工作。特别是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发动机频繁启停,油耗比理论值高出20-30%是正常现象。
咱们拿个真实的例子说话。某品牌插混SUV,电池容量18.3kWh,官方标称纯电续航205公里,油箱55升,按官方油耗5.2L/100km计算,燃油续航能达到1058公里。这样算下来,综合续航就是1263公里,听着很诱人。
但现实呢?这车在2023年冬季的第三方测试中,零下5度环境下,纯电续航直接缩水到145公里,降幅达到29%。而高速工况下,时速120公里巡航,油耗飙升到7.8L/100km,燃油续航变成了705公里。两项一合计,实际综合续航只有850公里左右,比官方数据少了400多公里。
更要命的是测试条件的"理想化"。目前国内主要采用NEDC和CLTC工况进行续航测试,这些工况都是在实验室里的理想环境下进行的:温度恒定在25摄氏度,匀速行驶不超过60公里每小时,不开空调,甚至连轮胎气压都调到最优值。这样的测试环境跟日常用车差距有多大?就好比你在家里试穿衣服觉得合身,结果到了户外一活动就发现各种不合适。
车企为啥要这么标?说白了就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现在新能源车市场里,续航里程就像房地产广告里的"学区房"标签一样,是最能抓住消费者眼球的卖点。你标1000公里,我就标1200公里;你标1200公里,我就标1500公里。数字游戏玩到最后,谁都不敢说实话了。
有些车企甚至在计算方法上"动手脚"。比如把电池的理论容量当实际可用容量,把最优工况下的油耗当日常油耗,再把两个理想化数据相加,就得出了那个看起来很美的续航数字。这就像餐厅菜单上写"超大份牛肉面",结果端上来发现"超大份"指的是面条,牛肉还是那么几片。
技术层面确实也有局限。目前插混技术还在发展阶段,电池管理系统、能量回收系统、动力分配系统都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特别是在复杂工况下,比如爬坡、高速超车、低温启动等场景,系统往往无法实现最优的能耗控制。这不是哪家车企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技术瓶颈。
但技术问题可以理解,营销过度就说不过去了。当车企把技术局限性包装成产品优势,把理论数据当作实际性能来宣传,消费者的信任就会被透支。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整个插混行业都是有害的。
插混续航虚标,到底是"刚需"还是"智商税"?
有人说插混本来就是过渡技术,虚标就虚标呗,反正以后都要换纯电。这话乍听有理,仔细想想却站不住脚。插混的核心价值就是解决续航焦虑,如果连这个基本功能都做不到,那消费者为什么要为这个"过渡技术"买单?
插混车的设计初衷确实是为了平衡纯电车的续航限制和传统燃油车的环保问题。理论上,它应该是"鱼和熊掌兼得"的最优解:平时城市通勤用电,清洁环保;长途旅行用油,没有里程焦虑。但如果续航数据不靠谱,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
举个现实中的场景:你开着官方标称1200公里续航的插混车准备从北京去上海,距离大约1200公里。按理说,满油满电一箱油就能到。结果开到河北就发现,实际续航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长,必须中途加油。问题来了,这时候你是找加油站还是找充电桩?
如果选择加油,那跟开传统燃油车有什么区别?如果选择充电,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经常排队,充电时间少说也要一个小时。原本以为能"一口气开到底"的旅程,变成了"走走停停找桩子"的折腾之旅。
更关键的是,虚标会损害消费者对整个插混技术的信任。前几年纯电车也经历过类似的"续航虚标"阶段,比如某些品牌标称400公里续航的车型,实际冬天只能跑250公里。消费者被坑多了就学精了,现在买纯电车都会仔细查看各种工况测试,甚至专门去看车主的真实使用反馈。
插混如果继续走虚标的老路,等消费者反应过来,就算技术真的进步了,也很难挽回口碑。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需要很长时间,但毁掉只需要几个"货不对板"的案例。
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插混车。市场上还是有一些相对"实诚"的产品。比如比亚迪DM-i系列,官方标称的综合续航通常在1000-1200公里之间,实际测试下来,城市工况能达到标称值的85-90%,高速工况也能达到75-80%。虽然还是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插混更直接,干脆把纯电续航和燃油续航分开标注,让消费者对车辆的能耗表现有更清晰的预期。这种做法虽然在数字上可能不如那些"大号"来得吸引眼球,但用户体验更好,口碑也更扎实。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如果你家里有充电条件,日常通勤距离在100公里以内,偶尔需要长途出行,那插混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平时用电成本低,长途用油没焦虑,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但如果你指望着"一箱油开半个月",或者"满电满油从南跑到北",那就要仔细看看实际数据了。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插混也不例外。关键是车企要诚实地告诉消费者这些局限性在哪里,而不是用夸大的数字制造不切实际的期望。
从长远来看,插混技术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池技术的进步、能量管理系统的优化、发动机效率的提升,都会让插混车的实际表现越来越接近理论数据。但在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车企应该更诚实地面对产品的现状,消费者也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宣传数据。
插混续航虚标,到底该不该买?
回到最实际的问题:面对续航可能虚标的插混车,到底该不该买?答案不是简单的"买"或"不买",而是要根据你的具体使用场景来判断。
先说适合买插混的情况。如果你家里有固定车位,可以安装充电桩,平时上下班通勤距离在50-100公里之间,这时候插混车的优势就很明显。即便官方标称的纯电续航有些水分,但应付日常通勤绰绰有余。一周充一两次电,电费支出比油费便宜不少。偶尔需要长途出行时,虽然综合续航可能达不到宣传的数字,但只要能保证高速路上500-600公里的实际续航,基本也够从一个服务区开到下一个服务区。
另一种适合的情况是你所在的城市对燃油车有限行政策,但对新能源车没有限制。这时候买插混车主要是为了获得"绿牌"的便利,续航表现反倒是次要考虑因素。就算续航有些虚标,但不限行、能享受新能源车优惠政策,这些附加价值也能部分抵消续航虚标带来的不便。
不适合买插混的情况也很明确。如果你没有固定停车位,无法安装家用充电桩,那插混车的核心优势就发挥不出来。每次都要跑到商场或者公共充电桩去充电,不仅麻烦,而且公共充电桩的电费通常比家用电价贵不少。这种情况下,插混车就真的成了"电动爹"。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的日常用车以长途为主,比如经常需要跨省出差,或者住在郊区但工作地点在市中心,单程就是100多公里。这种高强度的长距离使用,插混车的电池很快就会耗尽,大部分时间都要靠发动机工作。而插混车为了兼顾电驱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调校通常不如纯燃油车那么优化,长期高强度使用下,油耗反而可能比同级别的燃油车更高。
关于如何判断插混续航的真实性,有几个实用的方法。首先看官方数据的标注方式,如果只给出一个"综合续航"数字,没有详细说明测试工况,那就要小心了。相对靠谱的标注方式应该是分别给出NEDC或CLTC工况下的纯电续航、燃油续航,以及不同工况下的油耗数据。
其次是查看第三方测试数据。现在很多汽车媒体和测试机构都会做实际路测,包括城市工况、高速工况、极端天气等不同场景下的续航表现。这些数据比官方宣传更接近真实使用情况。特别要关注冬季低温测试和高速长途测试的结果,这两种工况最能暴露插混车的真实水平。
最直接的方法是找身边的车主聊聊。如果你有朋友或同事开同款插混车,不妨问问他们的实际使用感受。真实的用户反馈往往比任何宣传材料都更有参考价值。不过要注意,不同人的驾驶习惯和使用环境差异很大,别人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照搬。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也在逐步规范插混车续航标注。2024年开始,工信部要求车企必须在产品宣传中明确标注测试工况,并且鼓励企业公布多种工况下的测试数据。中汽研等权威机构也在制定更严格的测试标准,包括低温工况、高速工况等更贴近实际使用的测试项目。
这些政策变化对消费者是好事,意味着以后插混车的续航数据会更透明、更可信。但政策的落地需要时间,短期内市场上还会有不少"水分"较大的产品。所以消费者还是要保持理性,多方面了解信息,不要被单一的宣传数字所迷惑。
最后说句实在话:买车是为了满足出行需求,不是为了追求账面数据。与其纠结官方标的续航是1000公里还是1200公里,不如想想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如果一辆车能够满足你95%的使用场景,那剩下5%的"不完美"其实没那么重要。反过来,如果一辆车在关键场景下不能满足需求,就算官方数据再好看,也不是适合你的选择。
插混技术确实还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续航虚标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全解决的。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规范化,相信插混车的实际表现会越来越接近宣传数据。在这个过渡期,消费者需要的是理性判断,而不是一味追求数字游戏的胜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