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洛杉矶南部的某个不起眼街区,路灯下停着一辆伪装得并不高明的测试车。
表面罩着厚厚的黑布,车身轮廓却藏不住,几个年轻人站在远处,悄悄打量。
车头宽大,前脸方正,车顶流畅——有点像路虎揽胜,但又没那么贵气。
有人低声说:“这不会是新Telluride吧?”可见汽车世界里的“邱比特之箭”,射得并不总那么准,有时候一辆车的相似感,比DNA检测还要让人难堪。
设计的抄袭与致敬,到底怎么界定?
如果我是路人的身份,面对这辆起亚新车,我或许会在心里默念一句:“如果我是揽胜车主,现在该报警吗?”但现实比电影更无趣,路虎揽胜也不会因为多了个“长得像”的邻居而减少一个买家。
毕竟,这些年,汽车设计师的灵感库,早已变成了拼图游戏——有模仿,也有混搭。
一台车能不能走红,早已不是单靠颜值就能决定的事。
说回起亚Telluride二代的事件经过。
这车的故事,其实有点像侦探小说里的“卧底”:2019年初代Telluride现身,用“北美专供”身份混进大部队,主打性价比和空间,名字还来自科罗拉多的一个小镇,听上去就像是个自带野味的中产理想。
售价3.6万美元起,远低于丰田大汉兰达,配置不差,空间有余,意外地火出圈。
甚至一度热到起亚官方不得不下场通知经销商:加价可以,但别太离谱。
2020年还趁机拿了个“世界年度车”,算得上是北美家用SUV里的“人气犯”。
到了今年,第二代Telluride亮相,加州设计中心出品,外形更硬朗,尺寸全面升级。
长58mm、轴距多76mm、车高高25mm,最大离地间隙230mm,这些参数,像是设计师在量尺和键盘之间来回折腾出来的“肌肉”。
前脸大灯垂直,格栅高密度,保险杠厚实,一副“我很能打”的样子。
车顶悬浮、门把手隐藏,D柱宽大,腰线收敛,轮眉有缺口,21英寸轮毂,尾灯竖立——一眼看去,的确有点像揽胜,但又像那些模仿者的“投影”。
内饰方面大面积连屏、木质纹理、金属点缀、拉手与logo用得有点小心思。
空间优化,第三排更好进出,头部空间还提升了13mm。
动力沿用3.8L V6+8AT,291马力,未来可能有2.5T混动,334马力,官方宣称油耗能降20%。
站在专业的角度分析,这件事有点像法医面对一个“高仿尸体”——外观很像,但内核不同。
起亚Telluride的“致敬”路线,究竟是真的向揽胜学习,还是纯粹借势营销?
从证据链来看,它的数据、配置、市场定位都和揽胜不是一个量级。
Telluride本质上还是面向北美普通家庭,主打实用和性价比,揽胜是豪华品牌、身份象征,两者社会属性、目标人群天差地别。
设计元素可以模仿,消费欲望却无法移植。
我的观点是,设计“借鉴”本就是行业惯例。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原创早已难以定义。
超高配置、空间最大化、科技堆料,早已卷到极致,剩下能打动人的,就是设计感。
揽胜的造型,曾是无数SUV的“梦中情人”,但起亚Telluride这次玩的,是“平民豪华”,把揽胜的形象符号,灌输进自己的产品线。
就像廉价香水里混着大牌香型,其实没人真的觉得它就是“正版”。
消费者图的是面子,却不必为面子买单。
推演到细节,事情并不简单。
设计师在做Telluride二代时,是否有“抄作业”的心理?
这里有几个推理线索:一是北美市场的审美需求,最近几年偏硬朗、偏“精英气质”,而揽胜正好是这些标签的集合。
二是起亚需要一种“高端感”,但又不能太昂贵,设计上自然要“借鉴”那些有标志性的豪华品牌。
三是市场上对于“平替”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Telluride以较低价格提供较高逼格,无疑是个聪明的商业策略。
但设计的“致敬”与“抄袭”,其实界线很模糊。
汽车圈里,一款车只有长得特别离谱,或者直接照搬细节,才算“侵权”。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你有我有,大家互相参考。
比如隐藏门把手、悬浮车顶、大屏内饰——这些元素早就成了行业公用的“标配”,连自主品牌都在用,谈不上谁是原创。
而轮廓和比例的相似,更多是工程师在造型优化中的结果。
车身要大、空间要够、安全要强,设计选择自然会趋同。
就像法医验尸,找到“相似伤口”不一定能证明凶手是同一个。
当然,现实总有些讽刺。
中国车市把设计卷到极致,连“卫士”“库里南”“揽胜”都能被各种国产车型“致敬”一遍。
消费者买车,有时候也像买彩票,买的是“气场”,不是发动机。
起亚Telluride的成功其实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普通家庭需要一辆看起来像豪车、用起来像家电、买得起但不掉价的SUV。
设计师顺应潮流,厂家顺势而为,大家的目标不是“原创”,而是“走量”。
至于那些嘲笑“山寨”的声音,大多数也不过是网络上的道德焦虑。
现实里,消费者在意的,是实用和价格。
说到这里,不妨自嘲一下。
做了这么多年“案头侦查”,无数案件教会我一件事:真相从不简单,动机总是复杂。
汽车设计的“模仿”也一样,有时候是技术原因,有时候是预算所限,有时候纯粹是市场有要求。
设计师的创意常常被市场经理“扼杀”,高管一句“要像揽胜”,设计草图就得改三遍。
哪怕是顶尖品牌,也逃不过市场的“铁律”。
所以,Telluride像揽胜,是巧合,也是必然,更是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
至于未来,这种“平民豪车化”会不会让设计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会不会有一天,所有SUV都长成“揽胜脸”,消费者彻底分不清谁是谁?
这个问题,像是留给都市法医的伦理难题。
原创和模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模仿,原创就无法被定义。
没有“抄作业”,市场就不会有选择。
Telluride的成功,是一次“明目张胆”的借鉴,也是一次“市场本能”的回应。
写到这里,也许你会问:如果我是设计师,下一步会怎么做?
继续致敬,还是另辟蹊径?
或许答案很简单——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车轮早已碾平痕迹。
就像法医面对每一个似曾相识的伤口,只能冷静记录,不能妄下定论。
最后留个疑问:你觉得汽车设计的“致敬”,到底是创新还是偷懒?
在你买车时,颜值和气场,真能决定你的选择吗?
或者,这一切只是设计师和市场共同编织的“伪装”,用来让我们相信,平价也能豪华,模仿也能出众。
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不妨各自思考,给自己一个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