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字节强强合作,豆包大模型上车,智能座舱体验升级

车展上的新闻发布会,向来是汽车行业的“高光秀场”。不过,今天的压轴大戏,仿佛不是哪款新车的亮相,而是两家巨头,在聚光灯下互换了邮件和签字笔——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的签约仪式,甚至比电动轿车的预售更吸引那些穿着西装的工程师和媒体记者的镜头。如果你刚好站在后台,很可能会在那一刻对“全球化”这个词重新审视:德国汽车老厂和北京互联网新贵坐进一条船,不是去环游世界,而是要把车里的“豆包AI”装进你的日常出行。

当然,问题没那么简单。你要是个车主,可能会问:奔驰车里多了豆包,会不会变得像抖音一样,开车途中弹个短视频给我?要是做技术的,心里第一反应是:字节跳动的AI大模型到底能让一辆车变得有多智能?作为奔驰的工程师,怕是还没高兴几天,就要考虑德国总部对数据安全的规定怎么和中国的合规要求对接。毕竟,每次有人把“数据”和“跨国”放在一起,就像CSI里发现了染血的手套,总得多做两组笔录。

从旁观者角度复盘,今年9月23日,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升级战略合作,宣布豆包大模型正式“上车”。合作内容范围不小。字节要为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数字营销及客户运营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其中豆包大模型、大数据、AI云原生算法、智驾云一个都不少。同时,奔驰旗下新纯电轿车CLA预售,这是奔驰体系内第一款搭载豆包大模型的车型——虚拟助手能控车、查百科、识别情绪,还能及时反馈。人机交互,从过去的机械式指令,变成了“像跟朋友聊天”。

这个进展其实不算突然。过去几年,“车内体验”成了整车厂商的兵家必争地。消费者的关注点早已不是单纯的马力和油耗,而是“坐进车里能不能像用手机一样高效舒适”。AI、云端算力、个性化算法——这些字节跳动最擅长的东西,成了国际车企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掏个冷静的数据:豆包大模型,每天处理的中文语料,“可能比某些论文作者一年阅读的还要多”;过去的车载语音助手,只认死理,标准普通话,不带语境,甚至对普通话里的“儿化音”都犯愁。而如今,用户只需轻松一句,不用纠结“怎么说才听得懂”,豆包AI已经进化到“你想的,基本都能明白个大概”。

那智能化的升级,具体有啥效果?奔驰座舱的交互流畅度提高了50%,唤醒和执行指令基本做到“毫秒级”;虚拟助手不仅查资料,调空调、升窗等常规操作一把抓,还能圈定4种不同情绪——是得意还是失落,它多少都能察言观色。这种对情绪的识别能力,听起来和成年人在婚礼上察言观色差不多。当然,谁也不会把AI助手当心理医生,但在堵车的时候,能有个懂你的“虚拟搭子”,至少没那么寂寞。

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不只靠算法硬实力。奔驰在中国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驾算法,火山引擎支持算力、合规、数据闭环——这套组合拳,保障研发本地化,同时不触雷中国的数据法律。有人笑称奔驰这是“技术降落伞”,但归根结底还是个“怎么在中国市场赢得算法竞赛”的问题。

字节跳动方面,意义不言而喻。能让奔驰这样的德系豪强,用上自家的AI大模型,说明技术餐桌上总算有了自己的牌位。火山引擎,已经和八成国内主流车企搞定了合作——包括上汽、奥迪、宝马、特斯拉、理想、蔚来、元戎启行。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大模型早已成为“标配”,没上一锅豆包反而像落伍。

奔驰字节强强合作,豆包大模型上车,智能座舱体验升级-有驾

具体案例也不少。今年上汽奥迪推出的“奥迪助手”可以手机车机互联,聊天记录同步,靠豆包理解和记忆能力,实现自然人机对话。上汽荣威M7 DMH主打“深度思考AI智舱”,能连续多轮对话,还能逻辑推理,理解用户言外之意。不止能听懂,还能“补脑”你没说出来的需求。宝马的领悦“线上购车顾问”,让消费者跟AI像朋友聊天似的选配置,不用忍受销售反复“背书”,体验“轻松不尬聊”。

奔驰字节强强合作,豆包大模型上车,智能座舱体验升级-有驾

再比如,特斯拉中国Model Y L靠火山引擎接入豆包,只需一句话就能设导航、开空调、查手册。传统认知里的“老外”、“新势力”、“主流厂”,现在都在同一条大模型流水线上用餐,火山引擎像是大型自助餐厅的大厨,能给各种口味的客户安排合适的套餐。

这些案例虽各有亮点,但背后透露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AI大模型正成为中国汽车智能转型的“硬通货”。无论是车端的座舱智驾、市场端的数字营销、研发端的AI协同,中国厂商在这些技术点上已经占据优势,国际品牌想在中国市场有一席之地,无论多大牌,最终都得“上中国科技的车”。

不过,讲到这里,也不得不承认智能座舱迎来了一个“黑箱时刻”。那些看不见的算法,往往比发动机复杂得多。AI能够让数字体验更聪明,也可能让数据收集变得无孔不入。奔驰看重中国合作伙伴的合规能力,恐怕不仅仅是怕违反法规,更多是怕哪天自己变成“被算法反向捆绑”的人。

奔驰字节强强合作,豆包大模型上车,智能座舱体验升级-有驾

职业自嘲一把,做汽车技术咨询的日常,就是在“合作共赢”和“各自算计”之间用放大镜找证据——工程师管技术,律师管数据,销售管体验,人人都说自己了解用户,最终还是用户摸着座椅,问“这车系统会不会很会聊,但一直听我说话把我的小心思都记下了”。而合作双方发布的那些数据和技术能力,听起来都很美好,但世事无常,谁都不知道下一个大模型会不会写出一首“让老司机害羞”的诗。

奔驰与字节的这次合作,迈出了国际车企本地化智能化的重要一步。大模型“上车”,不只意味着帮车企提升体验,更是中国技术标准一步步嵌入全球产业格局的微妙提示。至于那些“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情感算法”未来会怎么演变,答案其实很简单——没人知道,只能边走边看。

最后丢个开放性问题:在AI已经渗透进每一次出行体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能力辨别什么是真正的“智能”,什么又是被算法包装起来的用户幻想?座舱越来越聪明,我们是不是也该和它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