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咱们老百姓眼瞅着马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感觉新能源车这个行业真是火得不得了。
可怪事儿也来了,车卖得这么好,怎么新闻里老说车企老板们日子难过,甚至集体睡不着觉呢?
这里头的门道,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说白了,一场关系到谁能活下来、谁要被淘汰的大洗牌,可能真的就要开始了,而且比大家预想的要来得更快、更猛。
咱们先来看一个最实在的问题,就是赚钱。
做生意嘛,不赚钱都是白忙活。
可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就陷入了这么一个怪圈:销量一个劲儿地往上涨,但大多数公司却是在赔本赚吆喝。
根据行业里比较权威的中国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跌到了连3%都不到的水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你开个小卖部,忙活一天卖了一千块钱的东西,最后刨去各种成本,自己兜里可能就剩下不到三十块钱,这生意还怎么做下去?
更夸张的是,据说现在市场上超过八成的车企,都是在亏钱卖车,平均每卖出去一辆,就要亏掉三万块钱。
这已经不是薄利多销了,这简直就是在“烧钱续命”。
你看现在能稳稳当当赚钱的,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主要就是比亚迪、理想,还有搭上了华为这班快车的赛力斯。
比亚迪为什么行?
因为它家底厚,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系统,很多核心零件都是自己生产的,成本控制得死死的,别人降价是割肉,它降价可能只是少赚一点。
理想汽车呢,人家聪明,一开始就找准了家庭用户这个群体,用增程式解决了很多人对电动车跑不远的焦虑,产品定位特别准。
至于赛力斯,它背后的问界系列,很多人买它其实是冲着华为去的,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号召力,直接把它从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色,变成了市场上的热门选手。
除了这几家,其他大部分企业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就拿前两年势头还不错的哪吒汽车来说,今年三月份的时候还能卖出八千多辆,到了六月份,销量直接掉了一半,只剩下四千出头。
很多地方的哪吒门店关门的速度,比街边的奶茶店还快。
这就是典型的“失血”表现,一旦市场竞争加剧,自身又没有足够强的造血能力,就很容易挺不住。
反倒是零跑汽车,平时不声不响,今年却拿下了北京出租车市场的一笔大订单,光是这一块业务,就给它贡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销量,这说明找对路子有多重要。
以前,很多车企之所以能撑下去,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国家的补贴。
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给了不少钱。
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心思没放在好好造车上,而是琢磨着怎么做个漂亮方案、攒个样车去拿补贴。
但现在,这顿“免费的午餐”要结束了。
国家政策的风向已经完全变了,最近工信部的文件里,反复强调要“淘汰落后产能”,支持的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国家不再当“保姆”了,那些没技术、没实力、只会组装模仿的企业,以后就没人给你兜底了,市场会把你无情地淘汰掉。
听说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重新审查车企的生产资质,那些靠投机取巧混进来的,现在连银行贷款都拿不到了,这可以说是釜底抽薪。
现在买车的人,想法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过去大家可能看看续航里程、车子大小,谁便宜就买谁。
现在呢?
大家更看重的是智能化水平和品牌的可信度。
比如说,华为发布了他们最新的智能驾驶系统ADS 3.0,技术非常先进,据说很多小车企的工程师连代码都研究不明白,这还怎么跟人家竞争?
这就好比别人都用上智能手机了,你还在用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机,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产品。
再看看小米汽车,他们那个工厂自动化程度高得吓人,达到了98%,生产线上一排排全是机器人,效率和品控都远超传统车厂。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造车了,这是高科技制造业的降维打击。
资本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
你看,德国大众为什么愿意花50亿人民币去投资小鹏汽车?
欧洲那个很大的汽车集团Stellantis,为什么又砸了15亿欧元给零跑汽车?
因为这些国际汽车巨头也看明白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上,靠自己单打独斗已经很难了,不如直接投资有潜力的中国品牌,大家一起合作。
连这些巨头都开始找伙伴、站队伍了,那些孤零零、没技术又没钱的小品牌,未来的路会多难走,可想而知。
反观那些合资品牌,现在更是难受。
有广汽本田4S店的销售就私下说,现在卖一辆雅阁的提成,比卖他们自己的电动车高出好几倍,原因很简单,电动车根本没人来看。
东风日产想搞换电模式,结果被自己的经销商给顶了回去,说充电桩都还没铺明白呢,搞换电不是更不靠谱吗?
这就是观念和时代的差距。
最终,决定一个车企生死的,还是咱们普通消费者用钱投票的结果。
威马汽车的倒下,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很多车主买了车,结果公司说没就没了,车子坏了找不到地方修,所谓的终身质保成了一句空话。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现在大家买车都变得非常谨慎。
很多人宁愿多花两三万块钱,也要买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头部品牌。
为啥?
图个放心。
因为你知道,这些大企业不会轻易倒闭,你的售后服务有保障。
你看蔚来的换电站,连西藏都建了;小鹏的超级充电桩,覆盖了绝大多数高速服务区;比亚迪的店,现在连很多小县城都有两三家了。
这种实打实的服务网络,是小品牌花多少钱做广告都换不来的信任感。
二手车市场更是现实,贩子们一听是非头部品牌的新能源车,很多都直接摆手拒收,就怕砸在自己手里卖不出去。
所以,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会越来越清晰。
就像现在的手机市场一样,最后能活下来的,可能也就那么十来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牌子。
要想在这场“大逃杀”里生存下来,没有上百万的用户规模做基础,根本撑不住。
比亚迪去年一年在研发上就投了400个亿,这笔钱比很多小车企十年的总收入还多。
华为搞智能驾驶,一个团队就养了五千多名工程师。
这种烧钱的速度和规模,小厂子看着都觉得腿软。
现在比的已经不单单是谁的车造得好,更是比谁的家底厚、谁的命硬,能活到竞争的下半场。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现在考虑买车,可能最需要关心的已经不只是车价本身了,更是要看看这个品牌能不能让你在未来五到十年里,都能用得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