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众携手小鹏打造纯电轿车路试引关注

安徽大众的新电轿最近在路试现场被拍到,乍一看,谁还敢说这不是小鹏P7的“远房亲戚”?

那设计语言简直让人怀疑摄影师是不是走错棚了。

可别急着笑,这背后藏着的故事,比偶像剧里的狗血情节还复杂。

先扯点儿大背景。

你知道吗?

这可是继ID.EVO之后,大众和小鹏联手第二次出招。

直接把小鹏家那个CEA平台拿来用,一下子省了不少研发钱,也少了很多踩雷风险——毕竟,小鹏P7当年就是靠这个底盘吃饭的。

这车瞅上去,不管是闪亮的大众LOGO还是流畅得让人想摸屏幕一样的线条,都透着一种“不服来战”的劲儿。

但有趣的是,那溜背、A柱衔接,还有隐藏门把手……怎么看怎么像个穿大众皮的小鲜肉P7,难不成这是“大众版青春痘”?

安徽大众携手小鹏打造纯电轿车路试引关注-有驾

不过,说白了,是灵感迸发还是抄袭搬运工活儿?

咱们都心里明镜似的。

在如今这个口号喊破天花板、创新却成稀缺品的时代,传统老牌厂商投身新势力怀抱,有点玩火自焚味道。

火花蹦得嗨的时候没准还能照亮未来,但稍微不留神就烧得满地焦黑。

回忆杀一下,小鹏从零开始造纯电平台时,那叫一个磕磕绊绊:资金紧张、人材抢夺激烈、技术壁垒高企,可它硬生生扛出来一片天地。

而反观大众,在燃油车黄金年代叱咤风云,如今面对中国新能源市场如同遇见了一头不可驯服的大怪兽,只能低头求助“小伙伴”,免不了尴尬又无奈。

安徽大众携手小鹏打造纯电轿车路试引关注-有驾

安徽大众作为第三家合资企业,本该是救场主角,却总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有些MEB车型卖相虽好,但价格飙升配置平淡,让消费者宁愿掏腰包买身份标签也嫌性能不给力。

这次的新纯电轿车,看起来光鲜,其实很可能又是一瓶包装华丽但内里寡淡无味的“概念水”。

现在挑剔的人多,你以为只要外形讨喜加几个数字指标,就能骗过眼睛?

谈续航和快充吧——800V系统加持700公里理论跑量听起来确实吓死人。

然而,高端参数就等于真香了吗?

别逗了!

特斯拉凭啥爆红?

除了技术领先,更重要的是找准用户痛点,而不是堆积功能炫技。

安徽大众携手小鹏打造纯电轿车路试引关注-有驾

如果只是秀肌肉而忽略实际使用体验,迟早被用户甩锅。

这种套路跟明星新戏上映前狂打广告差不多,人气预热满分,上映当天票房惨败也是常事。

自动驾驶辅助方面,这辆车标配L2++级水平,说白了就是业内标准款,还离真正无人驾驶差远呢。

一些厂家喜欢吹嘘其智能化能力,可稳定性和可靠性达不到位,那只能引发用户吐槽连连。

大家对“纸上谈兵”这种剧情已经见怪不怪,希望这回不要再翻车。

安徽大众携手小鹏打造纯电轿车路试引关注-有驾

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江湖,中国正经历一场群雄逐鹿式洗牌:政策鼓励资本涌入,新玩家层出不穷,好比百米赛跑,每一步都暗藏博弈与较量。

不仅如此,当代消费者越来越理智,他们不会因为品牌logo就冲动买单,更关心产品本质及售后服务。

因此,对于安徽大众来说,要想跳脱过去阴影,只靠拼颜值或者几组数据是不够滴,它必须带来真刀真枪的新玩法,否则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众选择借助小鹏成熟方案,无非是压力山大之下的一招保命棋。

一边是巨额研发投入带来的财务负担,一边则是特斯拉等外资虎视眈眈,中国自主品牌强势崛起,让他们不得不寻求合作共赢。

安徽大众携手小鹏打造纯电轿车路试引关注-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嫁接”关系潜伏不少隐患,比如利益划分争执、核心技术保护限制,以及项目推进缓慢等等问题,“合作容易共赢难”,业界私底下早已调侃过N遍。

此外,如果双方磨合不好,很容易变成拖沓烂尾工程,不信你看看那些跨国联合开发失败案例,一个比一个精彩!

当然,总有人盼望奇迹。

他们觉得随着时间推移,大众和小鹏磨合好了,会诞生既运动又兼顾家庭需求的新物种,为预算有限却爱智能科技的人打开一道门槛。

假如真的实现,“大众版P7”传闻才算落地。

但目前呢,我们只能耐心等待官方放料,同时继续网上段子大战升级中……

安徽大众携手小鹏打造纯电轿车路试引关注-有驾

坦率讲,一个车型成功绝非靠脸蛋撑场面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贴近生活,用智能化提升驾乘体验,实现人与机器间那种舒服默契。

目前看到的数据虽然赏心悦目,但细节决定成败,还需时间验证。

当成人世界告诉我们,没有捷径,全靠踏实努力才能长久站稳脚跟,你说是不是?

聊完这些,我倒挺好奇你的观点:这台刚露面的安徽大众新能源,到底是拯救销量泥潭的一剂猛药,还是转瞬即逝的小透明?

欢迎评论区开撕,不怕辣评,就怕没人敢呐喊!

毕竟网友们往往更乐意关注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己家的西瓜熟视无睹,你懂我的意思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