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7”到“P漆”,小鹏的“新美学”讲得通吗?

从“P7”到“P漆”,小鹏的“新美学”讲得通吗?-有驾

8月6日19点,北京石景山的首钢冰球馆内,时尚达人云集、快门闪动不停。这并不是某个潮流品牌的走秀活动,而是全新小鹏P7全球亮相的发布会现场。

与以往“理工男”、“技术控”式的发布会场景不同,这场发布会让不少到场者和线上观众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小鹏“变了”,变得“不像小鹏”,甚至还有几分“神似小米”。

还有不少媒体回忆,在去年7月,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首次亮相,恰巧也选在这座首钢冰球馆,“不知道是雷军影响了小鹏的审美,还是小鹏也想借此地来‘转运’。”

从“P7”到“P漆”,小鹏的“新美学”讲得通吗?-有驾

事实上,自小米汽车横空出世以来,就凭借着独特的设计感和情绪价值营销构建的新一代的智能电动产品观,也对包括小鹏在内的原有造车新势力带来强烈冲击。尤其是在视觉美学和产品定位上,小米汽车更懂年轻人要什么,也更擅长用浅显直接的方式讲清楚“好在哪里”。而这种更具有话题性的产品表达方式,也正在逐步影响曾经属于“技术控”的话语阵地。

如今小鹏的“改变”也正是基于这种趋势。无论是从新车型的前期宣传预热物料还是发布会的整体风格来看,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小鹏正在从曾经“科技范”的标签化形象变化为进军“时尚圈”的营销打法。

不出意料的是,这套打法确实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虽然新车型没有公布预售价格,但全新小鹏P7开启预售仅过去6分37秒,小订就已经突破10000台,也足以说明年轻用户对这种新表达是认可的。

但在市场表现之外,更值得讨论的是,被小米汽车和雷军风格“乱了道心”的小鹏还是那个小鹏吗?

在这场接近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中,何小鹏从回忆老款P7和小鹏汽车曾经取得的成绩起手,几乎用了大部分时间谈设计、谈颜色、谈美学,不再详细介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技术细节。或许是吸收了近期前几场发布会“翻车”的教训,更或许是小鹏的一次主动求变的尝试。

从“P7”到“P漆”,小鹏的“新美学”讲得通吗?-有驾

此次在发布会上亮相的新车共推出六种颜色:新月银、律动黄、星瀚绿、星暮紫、微星灰和星芒蓝,并特别强调车漆使用了劳斯莱斯、宾利同款的巴斯夫鹦鹉漆,清漆厚度达到70μm。在介绍中,小鹏对车漆高级感的渲染更是不遗余力。因此,有不少网友调侃,小鹏从P7变成了“P漆”。

与此同时,该发布会也放下此前一贯的何小鹏全程solo的风格,改为邀请陈妍希、朱正廷、宁泽涛、钟楚曦等多位明星依次登台,分别代言不同车色。这种强“感官冲击+流量明星”的方式,让整场发布会更像是一场汽车版的“潮流走秀”。

从传播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转向。精准切入了当下年轻用户对“颜值即正义”的情绪需求,并借明星代言实现社交平台的广泛破圈传播。

但从行业视角回望,这种“颜值驱动”的打法背后也不乏争议。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汽车的设计与美学从来不是短期流行趋势的堆叠,更不是靠一好车漆、几位明星或流行配色就能构建起品牌美学体系。尽管汽车设计没有绝对高低,但一定有“基因”与“土壤”。车企的审美能力并不随着销量提升而自动进化,也不是进入“流量打法”就能实现跃迁,而是来自于品牌审美体系的构建,是对汽车文化、生活方式、材料工艺和消费需求的深刻理解与长期积淀。

从“P7”到“P漆”,小鹏的“新美学”讲得通吗?-有驾

回望世界顶级设计品牌,不论是汽车领域的法拉利、兰博基尼,还是消费电子的苹果、B&O,几乎无一不是在强大工业能力基础上,通过代际设计团队的传承与沉淀,逐步建立独属于品牌的美学系统。而这种设计即品牌的能力,显然不是外聘几个国际设计大牛就能直接“拿来”的。

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上所谓“审美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沦为对海外设计语言的模仿或潮流符号的套用,尚未形成能在全球审美语境中具有差异性竞争优势。此外,当下大多数消费者对汽车设计美学的判断仍集中于流行色彩和符号化的表达层面,这也决定了某一种“颜值至上”的叙事在中国汽车市场可能更像是一场阶段性的流行。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在流行色彩应用和情绪价值表达之外,小鹏能否在设计之上构建出系统性的消费者认知?

显而易见,在这场围绕“设计”与“颜值”打造的发布会中,小鹏在技术维度的表达则显得不够“饱满”甚至略显“单薄”。尤其是对一款官方定位为“AI智能掀背轿跑”的全新车型来说,关于AI赋能的介绍也难以真正让用户感知到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实际价值。

从“P7”到“P漆”,小鹏的“新美学”讲得通吗?-有驾

例如,全新小鹏P7宣称全系搭载三颗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达到“全球第一”,其中两颗驱动智驾VLA大模型,赋予汽车理解与主动决策能力,另一颗协同8295P芯片驱动智舱VLM大模型,让汽车更能理解用户需求。

然而问题在于,具体在哪些场景下,大模型真的带来了感知、决策、体验层的显著跃升?对于用户而言,这样的算力水平是否真的是“刚需”?在此次发布会中,小鹏也并未作答。

从“P7”到“P漆”,小鹏的“新美学”讲得通吗?-有驾

另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例子则是全新车型搭载的“路怒消消气”功能。该功能结合HUD抬头显示与发射虚拟道具互动,让驾驶者可以在行车过程中触发“打怪”机制,向周围车辆丢表情包。在功能介绍时,小鹏强调其传递情绪价值的意图,试图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打破“路怒”情绪焦虑。然而,这项功能究竟是否合规,是否会遮挡视野,是否真正具备实用性和普遍接受度,仍是悬而未决的疑问。

毕竟,以情绪价值为主的功能只能称得上是“榨菜”,而“榨菜”多了,会不会影响“主菜”的“美味”也是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全新小鹏P7远不止是一款换代车型那么简单,其背后是一个更宏大的转型命题。必须承认,小鹏目前正处在一个销量提升、亏损收窄、用户心智重塑的关键窗口期。这是转型的关键机遇,也可能是一次“失速”的风险点。

很显然,小鹏希望通过这款车,延续旧有的光环,塑造全新的品牌定位,重启一段更为市场化、更受年轻用户青睐的发展周期。但品牌的转变,并非一场发布会所能速成,也并非换一套色彩语言、请几位明星站台,就能真正重塑公众认知,而是需要从战略层面和综合维度全面思考的课题。

可以肯定的是,小鹏确实已经变了,而且是朝着更市场化、更用户化的方向。只是这种变化夹杂着某种不安定的“再定义”。曾经以“科技极客”著称的小鹏,正逐步向“情绪表达”“、审美价值”、“明星营销”倾斜,重新与大众建立连接。

或许,当小鹏的目标已经从“造中国的‘特斯拉’”转变到“如何质疑、尊重、理解、超越‘小米汽车’”,小鹏正在失去了一部分“自我”。而这次全新P7亮相发布会背后更需要探讨的,不是如何让外界重新认识小鹏,而是小鹏如何重新认识自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