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零跑因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的事件引关注,朱江明在朋友圈称限高已解除,并表示对零跑的信心更加坚定

9月的新能源车圈,现金流的紧绷远比销量更直白。公开信息里,零跑因与广州首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合同纠纷,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及的款项在6月就被执行了,媒体写成3618085.25元。现场的这几条数字,像仪表盘上的亮灯,一下子把我从行业趋势的抽象拉回到地面。开着车的手指在方向盘皮套上敲了一下,指节发白,像在对自己说:别想得太高远,先把这点钱的走向看清楚。

一个微动作,一个感官细节,先把情绪提起来。办公室里的人话题越谈越急,我把笔记本往桌面一推,手指顺着锁线一般的纹路摸到桌角的旧划痕。阿海挤出一口气,说:这票要是走完流程就完事。我笑了笑:钱到位才算完,流程再好也没用。桌上一杯茶,茶气往上翻,一点点苦,还带点金属味,像说话时的紧迫感。

9月28日零跑因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的事件引关注,朱江明在朋友圈称限高已解除,并表示对零跑的信心更加坚定-有驾

数字,先不绕。14.1亿的注册资本,公开数据,样本有限;6月被执行,案件信息的时间线也清楚;3618085.25元这金额,来自报道,样本少;再往下,市场里同价位车的区间大多在15万左右(体感),并不指望某个品牌就能靠一次风波把全部成本扔回去。临场的心声是,钱的流动速度,远比新型号的上市速度更决定今天的心情。

对比一下实操差别。两款同价位、同类车型在日常使用中的差别,往往不在公开数据里,而在第一时间的体验里。比如同级别的两台车,A车的热管理在高温下容易打滑,风量与咬合感忽上忽下;B车则在同样条件下显得更稳,空调吹出的不是冷风,是你能一点点摸到的舒适感。你在城市绕圈的时候,路面坑洼对底盘的反馈会不会比你想象的更直观?这也是供应链外溢的一种体现:工艺的一致性,往往比单次交付的时间点更重要。

研发与供应链的生活化比喻,我用一个简单的早饭来说明。你要做一个三明治,肉和菜要同时到位,火候也得对。若面包先到,肉还没腌好,口感就散了;若肉先到,蔬菜晚到,吃起来也心烦。这就像车企的研发里,零部件供给和工艺迭代的节奏。如果资金链紧,研发的配方和产线的灶台就会被迫分开走,导致最终的车子在某些细节上并没有达到你期待的那份稳。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行业里每一个创始人/品牌方背后,都是一串人、一条线、一堆数字的博弈。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面有一张对账单的截图,时间标注在6月初,备注用蓝笔写着3618085.25,旁边还划了两道箭头。你可能会问,这算个啥?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温度点:这笔钱的走向,决定的是某个月的现金回转速率,也可能影响到下一个版本的研发优先级。

9月28日零跑因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的事件引关注,朱江明在朋友圈称限高已解除,并表示对零跑的信心更加坚定-有驾

这段话里,我先承认个小小的偏颇,前面某些断言确实有点大。后续得收回来两句:一是行业事件的传播力强,但不等于每一条都直接砸在交付上;二是资金压力确实会改变节奏,却不等于一个企业就此崩塌。差在节奏,差在信任的兑现速度。你们会不会也有同感:当你买第一辆车时,最担心的不是外观,而是后续的维护段里面,谁来背锅?哪怕只是就这点钱,能不能别再拖这种小担心,也可能影响到你对品牌的耐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临场小计算:假设一辆车的实际耗电在 15 kWh/百公里,电价0.60元/kWh,那么百公里电费大约是9元;若换成便宜的备份电量或回收电,降到6元/百公里,也就是节省3元。这只是一个粗糙的估值,但你能从中看到:运营成本的微小差别,在大量行驶里程里会叠加成一笔真正的现金流差异。不是喊口号的节省,而是实际切身体会的成本线变动。

9月28日零跑因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的事件引关注,朱江明在朋友圈称限高已解除,并表示对零跑的信心更加坚定-有驾

对话留白,我用三问来打散节奏。你们怎么看:在品牌方与经销商之间,信任的边界到底该怎么定义?你们遇到过因为现金流影响交付速度的情况吗?如果你是前线销售,最担心的不是市场热度,而是下一个月的货款是否能按时到账?

有小情绪,也有温度的自嘲。嫌麻烦的时刻会有,觉得这些数字像是堵在路口的垃圾车,慢吞吞才难受。又或者,当你在充电桩前等待的时候,想要的只是明确的时间,而得到的却是若隐若现的口头承诺,这种无力感其实很真实。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这一段的走向,我本来想用一个行业拐点的说法来收尾,但我想留给你们一个更具体的场景:你在周末去看一台同价位的新车,销售给你的第一句不是多好看,而是能不能按期交付,后面的演示也不只是功能,还是对供应链是否稳健的直观判断。

如果你想继续聊,我想问:你愿意在一辆车的买前就把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放在评判清单里吗?你会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延迟就对一个品牌产生质疑?或者,你更关心的是维修网点的覆盖率和后续服务的可及性?

9月28日零跑因业务纠纷被强制执行的事件引关注,朱江明在朋友圈称限高已解除,并表示对零跑的信心更加坚定-有驾

结尾留一个开放问题。你在城市里,遇到过供应链紧张带来的实际体验吗?当你把车开回家,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到安心,哪一个细节又最让你不踏实?这段路,你愿意和我一起慢慢看清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