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再降40%,成都人不再上头增程了?
就在上个月的成都车展,我站在极氪9X展台前,看着屏幕上跳出来的那行字:“馈电油耗低至6.78L/100km,纯电续航235km(WLTC)”,心里咯噔一下。这数字,比很多热销增程车的实际高速油耗还低。更让我惊讶的是,旁边一辆荣威M7的展板上写着:WLTC馈电油耗3.95L/100km,宣传称能进3L时代。什么概念?一箱油跑两千公里,不是梦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增程的“省油神话”,正在被新一代插混技术撕开裂缝。而成都人,这群最早拥抱新能源、也最会算账的消费者,已经开始用脚投票。
增程的“电感”还在,但“油感”越来越疼
说实话,增程刚火那会儿,我开过理想L9,那种市区通勤完全用电、长途不怕趴窝的“电车体验+油车自由”,确实香。没有里程焦虑,加速平顺,静谧性好,谁开谁知道。
但问题出在“馈电”那一刻。一旦电池耗尽,增程器启动,那台小发动机不仅要发电,还要应对空调、音响、大灯等各种负载,能量路径是:油→发动机发电→电池暂存→电机驱动车轮。中间每一步都有损耗,转化效率天然低于直接驱动。
我二叔去年买了台问界M5增程版,他跟我说:“平时上下班开,跟电车一样安静。可一上高速,油耗直接飙到8L以上,一箱油实际跑不到900公里,比宣传的1400公里差远了。”这还不是个例。很多车主反馈,高速馈电油耗普遍在7.5-8.5L/100km之间,而宣传的“1400+公里续航”,往往是在理想CLTC工况下测出来的。
CLTC和WLTC,差在哪? 简单说,CLTC是中国标准,更偏向城市低速、频繁启停的工况,数据好看;WLTC是全球标准,包含高速、山路、频繁加减速,更接近真实。WLTC数据通常比CLTC低20%-40%。所以,别被“1400公里”唬住,实际能跑多少,得看WLTC,或者直接问车主。
新一代插混:发动机终于“上岗”了
那新一代插混强在哪?核心就一点:发动机不再只是“发电的”,它能直接参与驱动。
比如这次车展上最狠的荣威M7 DMH,馈电油耗能做到3.95L/100km,宣传甚至进3L。怎么做到的?它的混动系统允许发动机在高速巡航时直接连通车轮,绕过发电和电池环节,能量“直达”,效率自然高。
再看沃尔沃XC70超混版,P1+P2+P4三电机布局,满油满电实测能跑近1600公里,馈电油耗还低于6.6L。关键是,低电量时动力不衰减,不像某些增程车,馈电后加速肉、空调都不敢开。
还有smart新发布的EHD超级电混,雷神混动升级版,馈电油耗仅4.4L/100km。你敢信?一台小钢炮,油耗比很多家用车还低。
这些技术,不是靠“堆电池”或“吹续航”,而是实打实的系统效率提升。就像你做饭,增程是“先烧水,再用热水做饭”,插混是“直接用火做饭”,哪个更省柴火,一目了然。
真实用户怎么说?网约车司机早就“用脚投票”
别光听厂家吹,看看最懂车的网约车司机怎么选。
我认识一个成都的网约车司机老李,他之前开过一段时间理想增程车,后来换了比亚迪的插混。问他为啥换,他说:“增程车市区跑确实安静,但一上高速,油耗高,充电慢,有时候排队充半小时,就为了跑100公里,不划算。插混车馈电后油耗低,动力还稳,跑长途更省心。”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7月,纯电动批发销量同比增长44.8%,插混同比增长3.3%,而增程批发销量同比下降6.2%,环比还降了13.7%。整个新能源市场,只有增程是“双降”。
更关键的是,理想、问界这些“增程大户”,也开始推纯电新车了。理想i8、问界M8 EV、乐道L90……都在抢着上纯电平台。连李斌都说:“大三排进入了纯电时代。”这说明什么?连最懂增程的车企,也在为未来布局。
横向对比:极氪9X vs 理想L8 vs 问界M7
我们拿三款热门车对比一下:
车型 纯电续航(WLTC) 馈电油耗(WLTC) 驱动形式 订单表现
极氪9X 220-235km 6.78-7.25L 插混(可直驱) 1小时4.2万+
理想L8 ~210km(CLTC) ~8.0L(实测) 增程(纯电驱) 稳定热销
问界M7 ~240km(CLTC) ~7.8L(实测) 增程(纯电驱) 增长放缓
差距在哪? 极氪9X虽然纯电续航略短,但馈电油耗低近1.5L,且发动机可直驱,高速更稳。更夸张的是订单——1小时破4万,这声势,连当年问界M9预售都比不上。
而理想和问界,虽然品牌认知强,但面对新一代插混的“油耗碾压”,优势正在被蚕食。尤其在40万以上市场,蔚来ES8订单增长、极氪9X爆款,都在抢增程的份额。
设计理念变了:从“省油”到“高效”
新一代插混的设计理念,已经从“尽可能用电”转向“系统最优效率”。
比如荣威M7的DMH 6.0系统,通过智能能量管理,自动判断何时用电、何时用油、何时并联驱动,目标不是“多用电”,而是“少用油”。
而增程的设计逻辑,本质是“延长纯电体验”,发动机始终是“配角”。这在技术初期是聪明的做法,但现在,消费者更想要的是“全场景低能耗”,而不是“市区用电爽,高速用油贵”。
未来会怎样?增程还有机会吗?
短期看,增程在30-40万市场还有空间,毕竟技术成熟、用户认知高。但长期看,随着插混技术持续进化,增程的“舒适区”正在被挤压。
尤其是华为鸿蒙智行这类玩家,已经不局限于增程,而是布局纯电、插混、增程全技术路线。对他们来说,增程只是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
对消费者来说,选择变多了,但也更难了。我的建议是:别被“续航数字”迷惑,多问真实车主,多试驾,尤其试试馈电状态下的高速表现。
写在最后:理性消费,才是真“上头”
成都人不再“上头”增程,不是因为增程不好,而是他们发现了更好的选择。当插混能做到“油耗降40%”,当纯电续航突破700公里,当充电5分钟能跑200公里……消费者自然会回归理性。
技术迭代太快,谁都不能躺赢。作为车友,咱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追新,而是搞懂技术本质,算清使用成本,选最适合自己的车。
你觉得,增程的“好日子”还剩几年?下一代混动,会是插混的天下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P.S. 下次我争取搞到荣威M7和极氪9X的试驾车,实测一下“3L油耗”是不是真的。老铁们想看哪款车的深度评测?留言告诉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