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92.55%负债率警报拉响:李斌的‘成本手术刀’能否在四季度创造盈利奇迹?

“如果四季度盈利不了,那和过去几年不盈利,是完全不同的含义。”李斌的这句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靠愿景融资的时代结束了,靠真本事赚钱的时代开始了。本期节目深度剖析蔚来面临的生死考验:负债率92.55%、股东权益首次转为负值、现金仅能支撑四个季度。我们将揭开李斌卸任电池公司董事长背后的战略转向,解析CBU基本经营单元如何让每个销售都变成“利润体”,探讨自研芯片如何每年节省数亿美元,以及换电模式这座“重资产大山”究竟该如何跨越。从“烧钱换未来”到“超级会算账”,蔚来的这场转型不仅是财务自救,更是一场组织文化的彻底革命。

主持人:我们今天想要深入聊聊的,是蔚来现在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关口。李斌卸任电池公司董事长这件事,听起来像是一次普通的人事变动,但你有没有觉得,背后透着一股不太一样的味道?

嘉宾: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刚说这不像普通人事调整,其实我也这么觉得。表面上看,李斌只是从蔚来电池科技董事长转为董事,但你要知道,这事发生的时间点太微妙了——正好是蔚来财务压力最大的时候。你说他完全退出了吗?没有,他还是集团董事长兼CEO,但这个动作更像是在释放一个信号:要动真格了。

主持人:对,我确认一下,你是说这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切割,把过去那种重投入、不计成本的模式,做个仪式感的告别?

嘉宾:没错,说得真到位。而且你别忘了,这个切割的背后,是实打实的财务危机。咱们得先说清楚,现在的蔚来到底有多难。你可能听过一组数字,但咱们一块儿过一遍,感受会不一样。

主持人:来,你说说看,最扎眼的是哪个数据?我先说我的第一反应——负债率92.55%,这已经快触顶了,对吧?

嘉宾:对,92.55%的负债率,意味着公司几乎每一块钱资产,背后都有九毛多是借来的。更严重的是,股东权益首次转为负值,-3.66亿元。这说明从账面上看,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了。你想想,这就像一个人信用卡刷爆了,还开始透支,连净资产都变成负的了。

主持人:听起来就是,公司已经没有‘家底’了。那现金流呢?咱们普通人看钱包,企业看的其实是现金流。现在这260亿元现金,听着不少,但够撑多久?

嘉宾:关键就在这儿。260亿元现金,看着还行,但你算算节奏——一季度亏了68.91亿元,而且经营现金流单季流出超100亿元。照这个烧法,这笔钱最多撑四个季度。也就是说,如果到2026年还没止血,局面就会非常被动。

主持人:四个季度,听起来就像倒计时。那问题来了,李斌到底打算怎么救?他总不能干看着吧?

嘉宾:他当然不能。所以就有了那个‘算账模式’。李斌在内部讲话里说,蔚来必须变成一家‘超级会算账的公司’。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是一整套改革。你刚说他要救,那咱们得拆开看,他到底在动哪几把刀。

主持人:我改一下说法,咱们把问题分三层:第一层是财务危机,第二层是战略选择,第三层是技术突围。你觉得哪一层最要命?

嘉宾:我觉得是战略选择。财务是结果,技术是手段,但战略才是根子。比如说,换电模式——这是蔚来的招牌,但也是重资产的坑。你刚说要分层,那咱们先说这个‘重资产陷阱’。

主持人:来,你说说,这换电站到底有多烧钱?我听说单座成本超过三百万元?

嘉宾:是的,单座换电站成本超三百万元,计划建五千座,总投入就得上千亿元。这还不算每年的运营支出,占总成本的15%。你对比一下,特斯拉一个超充桩才十万元,差了三十倍。这就像你开个店,别人租个摊位,你非要买整栋楼。

主持人: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创业,别人都在轻装上阵,你却先花一大笔钱盖厂房。虽然长期可能有好处,但眼下现金流根本扛不住。而且,我听说蔚来的固定资产占比已经到65%了?

嘉宾:对,6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40%。这意味着公司大部分钱都绑在厂房、设备这些动不了的资产上,灵活度极低。你说它卖车不赚钱吗?其实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因为单车售价从三十八万元,直接掉到了二十二点四万元。

主持人:等等,你刚说从三十八万掉到二十二点四万?这降幅也太猛了。是因为推出了乐道L60和萤火虫这些新品牌?

嘉宾:是,你是不是想说,这叫‘自降身价’?其实也不完全是。乐道和萤火虫确实带动销量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六,但代价是品牌高端形象崩了。ET9月销都跌破一百台了,这可是旗舰车型。你说它冲量成功了,但品牌价值塌了,这账怎么算?

主持人:所以说,战略上有点‘顾头不顾尾’。那李斌怎么应对?他总得找条出路。我听说他搞了个CBU机制,这到底是个啥?

嘉宾:CBU,全名叫基本经营单元。说白了,就是把整个公司拆成无数个‘独立小店’。每辆车、每个销售fellow、每家门店,都是一个独立算账的单位。你刚说要出路,这其实就是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算账。

主持人:等等,你说每个销售fellow都能看到盈亏报表?这变化可不小。以前他们只关心卖了多少台,现在还得看赚不赚钱?

嘉宾:对,这就是关键转变。以前销售只对交付量负责,现在是‘利润体’。你卖一台车,公司花了多少成本,你赚了多少毛利,全透明。这样一来,大家不再只冲销量,而是开始算ROI,算投入产出比。

主持人:听起来就是,从‘完成任务’变成‘经营生意’。这招挺狠,但见效快吗?

嘉宾:短期肯定有阵痛。但你想想,如果不改,继续按老路走,现金烧完就真没机会了。而且李斌已经动了更狠的刀——裁员百分之二十,研发费用砍到二十五亿元,同比降了百分之四十。这可不是小修小补,是动真格的‘成本手术刀’。

主持人:二十五亿,从以前的四十多亿砍下来,这研发还能撑住吗?我有点担心,省了钱,但技术跟不上,不就更没竞争力了?

嘉宾:你问得好。但你别忘了,蔚来还有张王牌——自研芯片。神玑NX9031已经量产上车了。这芯片相比英伟达Orin,每颗成本低四百美元,一辆车省几千甚至上万元。去年四颗Orin芯片,蔚来花了三亿多美金,今年全换成自研的,省下的可是真金白银。

主持人:等等,你刚说三亿多美金?这数字太吓人了。那自研芯片靠谱吗?毕竟芯片这东西,不是说做就能做的。

嘉宾:其实最惊险的是2023年,当时一家重要合作伙伴突然退出中国业务,很多人觉得项目要黄了。但蔚来团队硬是自己顶上,进度反而比原计划提前至少四个月。你说风险大不大?大,但抗风险能力也强了。

主持人:所以呢,技术上他们没掉链子,反而跑得更快。但问题又回来了——芯片省了钱,就能让整个公司盈利吗?李斌说四季度必须盈利,否则辞职,这目标现实吗?

嘉宾:说实话,这目标非常激进。累计亏损超千亿,现在要一个季度扭亏,压力山大。但你得看他们做了多少事:CBU改革、裁员、砍研发、推新品牌、换自研芯片。这些都是在压缩成本。而且换电站已经建了三千五百五十三座,换电次数超九千万次,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主持人:三千五百五十三座,九千万次换电,这数据听着不小。但问题是,规模效应能覆盖掉那三百万元一座的成本吗?五千座的门槛,他们还没到。

嘉宾:是,我明白你的意思。换电模式的回报周期太长,短期还是烧钱。但李斌的逻辑可能是:先活下来,再谈理想。现在的核心不是扩张,是止血。他把销售和行政费用率目标压到营收的百分之十左右,这就是在逼自己高效。

主持人:所以说,这场仗,打的是生存。李斌把职位、团队、技术、战略全押上了。你觉得,他这把‘成本手术刀’,真能起死回生吗?

嘉宾:我觉得,胜负还没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再靠‘长期主义’当遮羞布了。现在每一笔钱都要问值不值,每个人都要算自己是不是利润体。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主持人:我同意。说到底,企业转型最难的不是策略,而是 mindset 的转变。从‘烧钱换未来’到‘每一分钱都要算清楚’,这心理关口比财务难关还难跨。

嘉宾:对,而且你别忘了,他们还有乐道和萤火虫在冲量,芯片在降本,换电网络在积累用户。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但一旦打通,可能就是护城河。

主持人:所以呢,我们聊了这么多,从人事变动到财务危机,从CBU机制到自研芯片,再到多品牌战略的得失。最后咱们总结一下:蔚来现在的核心,是成本控制与战略坚持的平衡。砍得太多,伤筋动骨;砍得太少,血流不止。

嘉宾:简单讲,就是既要活下来,又不能丢了魂。换电、高端、技术自研,这些是蔚来的‘魂’。但现在,得先让身体活下去。

主持人:一句话,李斌的赌注不是盈利本身,而是通过盈利证明这套精细化管理模式能跑通。如果四季度真成了,那不仅是财务转折,更是组织文化的胜利。

嘉宾:而且你想想,从资不抵债到独立利润体,从依赖外购芯片到自研上车,这背后是一群人顶住压力、逆风翻盘的故事。哪怕结果未知,这过程也值得尊重。

主持人:是啊,有时候最打动人的,不是成功,而是明知难为而为之的决心。本期节目中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是李斌说的:‘如果四季度盈利不了,那和过去几年不盈利,是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靠愿景融资的时代结束了,靠真本事赚钱的时代开始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蔚来92.55%负债率警报拉响:李斌的‘成本手术刀’能否在四季度创造盈利奇迹?-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