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放缓的警钟!BBA集体遭遇"中年危机",德国豪车真的不香了?
曾经加价提车还得托关系的"豪车三巨头"宝马、奔驰、奥迪(BBA),如今在4S店里摆起了"直降十万""送三年保养"的促销牌。
虽然2025年上半年BBA在中国市场还能维持正增长,宝马增长3.7%、奔驰增长6%、奥迪增长2%,但这个增速跟前些年动辄两位数的疯狂增长比起来,简直就是"龟速"。
十年前开BBA出门那叫一个有面子,现在年轻人宁愿选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也不愿意为"三叉星""蓝天白云"买单了。
是暂时调整还是长期困境?
走进任何一家BBA的4S店,你都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那种高冷的销售顾问现在变得格外热情,各种优惠层出不穷。这背后折射的,是BBA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真实困境。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看起来还算体面:宝马在华交付39.26万辆,同比增长3.7%;奔驰二季度交付超37.72万辆,增长6%;奥迪上半年交付近33万台,增长2%。
但这个增速跟以往比起来,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要知道,在2020年到2022年那段黄金时期,BBA的年增长率经常能达到10%以上,有时候甚至超过20%。
更让人担忧的是2024年的表现。那一年,BBA在华销量集体跳水:宝马下滑13.4%,奔驰下滑4%,奥迪下滑11.8%。这可不是什么"小幅调整",而是实实在在的大滑坡。奥迪的情况尤其严重,作为曾经的销量冠军,现在已经沦为BBA中的"三弟",连续几年被宝马和奔驰甩在身后。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中国汽车市场早就不是那个"有钱就能卖车"的时代了。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不再单纯为品牌买单,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实际价值。
一位刚刚从奥迪A6L换到蔚来ET7的车主说得很直白:"花四十多万买个奥迪,连个像样的智能座舱都没有,还不如加点钱买蔚来,至少科技感十足。"
其次是竞争格局的彻底重塑。以前BBA的对手主要是彼此,现在却要面对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等一大批新势力的围攻。
这些新品牌不仅在价格上有优势,在智能化、新能源技术方面更是遥遥领先。当比亚迪宋L DM-i能够做到百公里油耗3.9L、综合续航1500公里的时候,BBA的传统燃油车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现在买豪车的主力已经从"60后老板"变成了"90后码农"。前者看重的是"稳重有面子",后者要的是"智能好玩"。
你让一个天天刷短视频、习惯了语音控制的年轻人,去接受BBA那套需要手动调空调、连CarPlay都要额外付费的古董系统?
门都没有。
BBA为啥跟不上节奏?
BBA在新能源转型上的迟钝,简直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当国产新势力已经把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当成标配的时候,BBA还在那里修修补补自己的燃油车平台。
我们来看一组对比数据。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541.61亿元,这个数字比很多车企的全年营收还高。蔚来、小鹏每年把收入的20%以上投入到智能化研发中。
反观BBA,虽然体量更大,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却显得小气得很。奔驰去年甚至被曝光"为了省成本,推迟了纯电平台开发计划"。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思维模式的根本性差异。
产品迭代速度更是天壤之别。国产新能源车平均一年推一款新车,而且每款新车都会带来显著的技术升级。就拿最近上市的2025款极氪001来说,搭载了第二代金砖电池,最大充电倍率高达5.5C,从10%充到80%只需要10分半钟,充电速度已经超越了传统三元锂电池的极限。
BBA呢?
宝马i3被网友吐槽是"油改电",就是拿燃油车平台改成电动车,续航虚标、充电慢、智能化程度低,活脱脱一个"四不像"。奔驰EQC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上市几年了还是那副老样子,连个像样的OTA升级都没有。
奥迪更是因为和上汽、一汽的内耗,新能源车型上市节奏慢了国产车整整一代。
用户体验的差距更是肉眼可见。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早就习惯了手机式的交互体验,他们希望汽车也能像手机一样"即开即用"、"越用越聪明"。
比亚迪的DiLink系统、蔚来的NOMI、理想的理想同学,这些智能座舱已经能够实现自然语言交互、场景化服务、生态化应用。
而BBA的车机系统呢?
操作逻辑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反应迟钝、功能单一,用起来简直是一种折磨。
BBA骨子里还是"燃油车思维"。它们总想着既要保留燃油车的驾驶感受,又要兼顾电动车的环保属性,结果两头不讨好。就像让一个练长跑的运动员突然去游泳,动作还没调整过来,对手已经游到终点了。
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原生电动车"品牌,从一开始就是按照电动车的逻辑来设计产品,在电机调校、电池管理、智能化集成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差距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更体现在整个商业模式上。新势力们早就不把自己当成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而是智能出行服务商。它们不仅卖车,还提供充电服务、软件订阅、生态服务等一系列增值业务。
蔚来的换电模式、理想的增程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每一个都是对传统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创新。
BBA增长放缓背后
同样是百年车企,为什么丰田、大众虽然也在面临挑战,但没有像BBA这么被动?
关键就在于对变化的敏感度和转型的决心。
丰田虽然在纯电动车方面起步较晚,但人家在混动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积累,而且正在大力投资氢能源和固态电池技术。大众更是砸了上千亿欧元搞MEB纯电平台,ID.系列车型虽然设计中规中矩,但至少表明了彻底转型的决心。
BBA呢?
直到现在还在犹豫不决。奔驰CEO前两年还公开说"电动车续航超过500公里没必要",这话放在2025年听起来简直就是笑话。宝马虽然推出了i系列,但大部分产品还是基于燃油车平台的"油改电",缺乏竞争力。
奥迪的情况更糟糕,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年不如一年,连自己最擅长的豪华轿车领域都守不住了。
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是BBA太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了。它们习惯了"我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卖方市场思维,没有意识到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对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
BBA错过了新能源车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在2015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里,当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车发展、当特斯拉在全球掀起电动化浪潮的时候,BBA还在那里守着自己的燃油车一亩三分地,觉得电动车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
等到它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国产新势力已经把智能座舱、超充网络、用户生态都建立起来了。
现在的BBA就像是温水煮青蛙,虽然还能维持表面的体面,但内在的竞争力正在快速流失。年轻消费者对BBA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都在下降,这从二手车市场就能看出来。
以前BBA的保值率是出了名的高,现在却一年不如一年。一辆开了三年的宝马i3,二手价格比买时跌了40%,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BBA还能翻身吗?
面对BBA的困境,网友们的态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人觉得是暂时的调整,德国人的技术实力摆在那里,迟早会追上来;也有人认为BBA已经彻底落伍了,未来属于中国品牌。
现在买BBA到底划不划算?
从短期来看,确实是个抄底的好机会。各种优惠让BBA的性价比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如果你就是想要个"带标的面子",现在入手确实不亏。但从长期来看,风险还是很大的。
BBA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落后是硬伤,未来的保值率可能会继续走低。
德国人会不会砸钱猛追,几年后实现翻盘?
理论上有这个可能,但难度非常大。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国产新势力不仅在产品技术上领先,在充电基础设施、用户服务体系、产业链整合等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
BBA想要追上,不仅要在研发上大幅增加投入,还要重新构建整个商业模式,转身成本是相当高的。
BBA会不会退出中国市场?
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中国市场占BBA全球销量的30%以上,是它们最重要的利润来源,绝对不可能轻易放弃。但是,BBA必须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要么学凯迪拉克那样彻底本土化,和中国伙伴深度合作搞新能源;要么学保时捷那样死磕高端市场,在百万级豪车领域继续维持优势。
从目前的动作来看,BBA也在努力自救。宝马计划在沈阳投产纯电动BMW i5,奔驰和谷歌、ChatGPT达成合作,奥迪则寻求和上汽集团的深度合作。
结语
那些能够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勇于颠覆自己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至于BBA能否成为其中的一员,就看它们接下来的表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