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央企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国产汽车真能“逆天改命”吗?
在中国汽车行业还未完全从“二十年前开个车就像娶了媳妇”这场盛梦中清醒过来时,2025年7月29日,又来了一记重锤: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高调挂牌,注册资本200亿元,账上资产3087亿元,身后站着117家子分公司。从兵器装备集团分立而出的新央企,仿佛给本已热闹的国内车市加了一把柴火,要把“中国汽车”这锅老汤熬成仙丹,助国产品牌“逆天改命”。但,这座王冠能否稳戴头上,还得慢慢品。
首先需要搞清楚,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绝不是企业自嗨。它是一场国家层面的精妙棋局。最近几年,“碳达峰”“碳中和”俨然成了行业咒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被按下了加速键。央企改革、资本整合、政策东风齐发,在在都希望借长安做大做强中国汽车这张国际名片,让国产品牌甩掉“廉价组装农用车”的帽子,冲进世界一流。和一汽、东风左右互搏的老态相比,现在汽车央企“铁三角”正式成型,宣告中国汽车产业正式进入群雄逐鹿的新时代。
但“有国资背书、央企光环”并不等于治百病的灵药。先来看看长安自身。据说他们这些年在技术研发上“砸钱如雨洒”,新能源、智能化搞得风生水起。固态电池、千公里续航,智能驾驶……各种计划都规划得像未来科技展。尤其是和宁德时代、华为这些行业巨头搞深度合作,阿维塔、深蓝等新品牌也纷纷露脸。不仅国产燃油车稳住阵地,新能源销量还直接冲上45万台,同比猛增49%,海外也开始攻城略地,77国都有他们的“战车”驰骋。
这手成绩单摆出来,乍一看确实赏心悦目。长安集团版图大如航母,覆盖整车、零部件、金融、摩托,品牌矩阵横跨高低端市场,从经济适用型到科技高奢型应有尽有。更讲究的是,他们确实有做大做强的先天条件,具备央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底气。国家要推动“中国伟大复兴”,长安正是其中的拼图一块,仿佛站在风口的猪,人人都等着它飞上天。
但让我们别忘了,一旦规模巨无霸,管理问题就像饭后反酸水一样难以避免。117家子分公司,文化、管理、利益诉求千差万别,整合不好,分分钟掉进“大企业病”老窠臼。协同失效、内耗加剧、资源错配,都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下到业务操作,上到战略布局,哪一环出问题,麻烦就不是小伤口,而是流血不止。
更别说对手也不是吃素的。全球汽车产业地震式的变革已不止一次。特斯拉用自动驾驶、品牌效应把新造车这条路拓宽,比亚迪掌握电池与混动技术风生水起,吉利、蔚来、理想们各有分田。而且,汽车这门生意,财经大佬、互联网大厂、小米、百度等全都一头扎进来了。软件定义汽车,芯片比车壳子还重要,传统车厂却往往晕头转向。长安要不是技术上时时出新、堤内固堤外严,动动脚趾头就可能被对手甩出好几条街。
还有最现实的问题——技术路线之争。固态电池、1000V高压平台、纯视觉自动驾驶,哪条路才是未来?选错方向,烧光研发资金,倒在下一代技术门口,市场终将淘汰落后者。
但讽刺归讽刺,长安集团的机会也确实不小。这种央企航母级的新生物,天生自带资源跨界、国资护航的光环。只要他们扛住内卷,把管理整明白,技术搞扎实,不盲目跟风错误路线,持续向“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赛道深耕——甚至敢在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成体系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等风口前押重注,总能在新能源下半场找到自己的游戏规则。海外市场也不能一味当“投名状”,而要进行差异化、灵活开发,东南亚、中东、南美、欧洲市场都有巨大想象空间。国资央企背景解决不了一切,但在复杂国际博弈中,它又是最强的护身符。
要说“逆天改命”,“天”的定义本身就在变。中国汽车产业如今正处在由大变强、跟跑变领跑的转折点。长安集团承载的不仅是国有资本的责任感,还有民众的“自主汽车崛起梦”。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能在困境和风口中找到节奏,改写先有定局未必是痴人说梦。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长安能否带领国产汽车真正在世界掀起新的巨浪。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