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摩托车市场沉浮录:重庆力帆、雅迪与本田的二十年较量
小时候我爸修过一辆力帆,红色油箱掉漆,骑着咔哒咔哒响。那时候中国摩托在我们这小县城还算稀罕货,可谁能想到,这种“便宜能跑”的玩意儿,有一年竟然在越南火到天上去了。
九十年代末,日本车贵得离谱,本田100cc都要两千多美金——听说当时河内工人攒半年工资也买不起。结果重庆那边的老板们瞅准了空子,一水儿地带着自家摩托杀进越南。头几年可真是风光,经销商拎麻袋现金抢代理权。我隔壁老王还跟我吹牛,说他亲戚就是做出口配件的,那阵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
2002年左右,中国燃油摩托直接干到了80%市场份额。我看论坛里有个胡志明市修理铺师傅说,那会中国车配件堆成山,啥都好找,连链条断了都能立马换新的。他们乡下农民也喜欢,说省钱耐造,是“穷人福音”。
可惜好景不长。这事吧,也怪自家人太急功近利。一窝蜂几十号厂子冲进去,你压价我降价,从八百美元跌到最后一百七就出厂。有次群里一个卖过进口零件的小哥爆料,说后期钢材薄得像易拉罐皮,有台发动机夏天开热死机,下雨天喇叭发闷声、刹车没准灵。
质量口碑一下垮掉了。“耐用”变成“天天修”,大家嘴上骂归骂,但其实心里早凉透。有位老客户吐槽,他买的新车才三个月电路就短路,一下雨打火全靠运气。这种事多了,就没人信任你这个牌子。
还有更离谱的,我表弟去岘港出差,看见整批中国新摩托扔仓库——螺栓尺寸全错装不上,据说是被同行搞鬼,把供货商收买改规格,“自己坑自己”。后来传出来,中国品牌信誉彻底臭大街,不光消费者躲着走,经销商也怕接手赔钱货。
日本厂家倒是一点没慌。本田慢慢把生产线搬过去,本地化率做到九成以上,还坚持质检流程。他们售后服务也是一绝,“十年无大修”挂横幅挂满村镇维修点。我邻居阿强以前留学回来讲,在越南乡下本田店比米粉摊还密集,小毛病随叫随到,不愁没人管。这种踏实劲儿,比起价格战来的实在多了去了。
转折发生在2004年,新政策出台关税飙升至100%,技术门槛又加高。本来利润已经被价格战榨干的小厂撑不住,大批倒闭跑路。当时据港口码头的人回忆,好几仓库国产库存直接烂掉没人要,全当废铁处理。等回过神来,日本品牌份额又反超80%。
再往后,就是电动车崛起那茬事儿。2025年前后,越南政府推行燃油限行和购置税减免政策,对新能源很友好。这波机会让雅迪、绿源这些国内头部电动车企重新入场,不过打法明显变聪明不少。不再拼低价,而是专门针对当地环境研发,比如加粗减震器、防水等级提升到IPX7(师傅调侃泡半小时水照样骑),主打适应复杂路况和暴雨天气。据销售私聊透露,他们现在宁愿少赚点,也绝不敢偷工减料,否则前面教训太惨痛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服务体系变化,现在雅迪光是在河内就有三百多个售后网点,还有24小时上门维修服务。我同学去年刚从北江回来,说他租了一辆新款雅迪,两年没怎么坏,还经常接到店员电话问需不需要保养升级,这待遇比当初燃油时代好多啦。而且现在主流车型定价基本追平日系燃油产品,再不是原先那个靠低端卷出来的形象喽。
不过话说回来,新赛道竞争依旧激烈。本田2025年的纯电计划已经放风;本土品牌动作快,有些甚至请来了欧洲工程师搞研发。微信群有人感慨:“生意啊,总归还是要凭良心。”毕竟第一轮败给自己的不是别人,是对品质底线妥协和互相挖坑,现在想捡回名声,只能一步步扎实做产品,把服务做到位才行。不然吃亏迟早还是自己埋单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细节参考行业报道及用户论坛分享,如胡志明市技师访谈、电动车企业官网新闻等渠道。如需查证具体数据建议查询相关官方公告或行业分析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