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515日,吉利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并召开了一季报发布会和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尽管今年一季度吉利汽车业绩亮点十足,但舆论中仍有不少声音拿吉利出口9万辆说事,认为这家中国车企在全球化方面不如理想预期。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个数字本身,而在于舆论是否还停留在以出口量论全球化这般陈旧的叙事逻辑中。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一直以来,全球化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完整产业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系统竞争。如果我们仍用单一维度去衡量全球化,只会错读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也会误判中国制造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位势。

如果仅凭9万辆的出口量就定义吉利的国际化程度,那恰恰是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在这个需要系统性竞争力的时代,全球化同样是一座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产品输出,第二层是技术输出,第三层是商业输出,第四层是文化输出。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最基础的,是产品输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14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193.7万辆,同比增长6%,其中乘用车160.9万辆、商用车32.7万辆、新能源汽车64.2万辆。这组数字意味着中国汽车制造正以前所未有的体量冲出国门,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是,产品出口这件事并不能直接对应到品牌或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汇总多份研报发现,整车企业出口多集中于中东、拉美等对准入门槛要求较低的市场,技术能力与本地运营能力仍然薄弱。出口数据可以说明增长势头,但不能说明战略深度。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如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所强调的,中国企业不能停留在数量的优势上,而要通过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产品背后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这意味着,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提升,是从制造规模走向产业领导力的必由之路。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我们通过吉利可以看到,吉利已经向海外输出整套技术体系和研发能力。比如,针对韩国市场,吉利与雷诺的合资公司在2024年实现净利润3.56亿元;以及更早之前,吉利在马来西亚形成战略基地,深度产品开发、供应链与品牌体系,实现本地正向研发、平台输出和整车制造。这套以平台为核心的输出模式,正在从东南亚复制至更多市场。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相比多数中国车企仍依赖的CKD拼装或政策补贴拓展出口路径的模式,吉利已率先完成从产品走出去能力走进去的转变。如此看,真正能输出核心技术、并具备独立构建产业链能力的中国车企,目前极为稀少,而吉利就是其中之一。

在技术输出的背后,是组织能力与资源布局的能力。也正因如此,吉利得以与奔驰展开全方位合作,还共同研发下一代高效混动系统,预计2026年搭载于全新CLA车型。这些合作已不止于合资或投资,而是技术、平台、供应链等底层体系的商业化输出。此外,吉利在智能化架构、座舱系统、AI芯片等领域的自研能力,也成为奔驰持续加深合作的关键因素。

李稻葵曾指出,全球化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通过深度协同和创新模式,完成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如此看,全球化的深化不仅体现在企业间协作的技术广度,也体现为市场网络的纵深。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目前,极氪科技集团已进入全球60多个主流市场,海外用户超过182万,建有100余家门店,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五大洲。2025年,极氪计划海外门店扩展至200家,目标销量翻番;领克则进入39个国际市场,连续三年位列欧洲单车均价4万欧元以上中国品牌第一。通过订阅模式、欧洲体验店、亚太车主俱乐部等路径,领克持续提升品牌黏性与在地化运营能力。

在全球化金字塔结构的第三层级,吉利不再只是一家出口型车企,而是在逐步形成区域落地能力和本地长期运营的全链条能力。

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则是体现为文化认知的共建能力。企业进入一个国家,最终需要被当地社会、用户、政策与价值观接受。吉利在并购沃尔沃时,没有照搬国内管理方式,而是选择充分尊重沃尔沃的北欧文化与运营机制,保留其品牌独立性与核心研发体系。这种融合方式不仅避免了管理冲突,还促成了沃尔沃的再度增长,同时反哺了CMA平台、领克等多个业务板块。

虽然文化输出往往被认为是最虚、最玄的部分,从TCR多次夺冠到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主席邀请吉利加入F1赛事,而不是其他中国车企,这就说明文化输出的意义。只有真正完成从产品到技术、再到商业和文化的递进式建设,才能被主流全球汽车体系接纳。因此,文化输出才会成为全球化的最高阶形态。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更关键的是,如今的吉利已在欧洲建立起完善的研发、制造、渠道体系,具备多国合规标准的能力。要知道,能进入欧美核心市场的门槛,从来不是一个认证那么简单,而是整个验证、法规、标准体系的融通能力。

全球化不是看你卖了多少台车,而是你在哪些国家具备生产、销售和生存的能力。李稻葵也曾强调,文化融合是企业全球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实现认知的相互理解,合作才能走得更深更远。透过吉利这家企业,你可以发现,中国企业有能力、也有耐心在文化层面实现对接与共建。

现在再看吉利的全球化战略,是一座逐步成型的金字塔。底层是产品,向上是技术,再上是商业结构的输出与协同,最顶层则是文化认知与全球角色的确立。这套结构是以十年一剑的方式构建起属于中国车企的国际通路。

一个吉利的战略,是将这座金字塔从过去品牌割裂中抽离出来,形成统一的表达与认知。它不止关乎极氪有多智能、领克有多年轻、吉利品牌有多亲民,而是要讲清楚一个真正具备全球化金字塔体系的中国车企的战略全貌。

让消费者看到的,不仅是几个品牌和几款车,而是一个完整的、足以匹配丰田大众那样全球化逻辑的中国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吉利在2025年定下46.7万目标的原因。

千万别把吉利的全球化读小了-有驾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舆论对车企的全球化评价,仍停留在卖了多少车这样低阶维度。这种单向度的标准不仅压缩了吉利的真实价值,也不利于行业整体认知的提升。

出口9万辆重要吗?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吉利正在构建一套脱离出口规模评判的全球化闭环能力。而一旦这套体系站稳脚跟,未来的9万辆、90万辆,不过是这座金字塔自然生长的果实。

若还用最底层的“出货量去判断吉利的全球化,恐怕连全球化这个词的含义都没搞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