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燃油车转向电动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新能源车企赚得多快啊,股价一飞冲天。这几年的“风口”故事听得多了,投了钱,开了车,换了电池……但说到具体数字,还是有不少地方让人一头雾水。比如现在极氪这个品牌,花了近几年狂烧钱,开发好多款型车,其中最被关注的几款,居然“烧”出了一堆看上去挺吓人的数据。尤其是极氪在今年聚焦的中大型SUV车型,从9X到8X,那股“尺寸越大才值钱,车型越多越好卖”的思路,听起来很容易“烧光”企业的钱。更夸张的是,极氪2023年单单为一个车型做准备,研发费用和市场推广预算居然达到了上亿人民币。有人算了一笔账,说这利润率简直惨不忍睹,烧钱速度都快赶上造火箭了。听着这声音,很多人就觉得“这车企要完了吧”;也有人说,“车子做得越大,投入就越大,亏损成必然了”,有种“怎么不是亏死一大票”的既视感。
但事实真的是这么吓人吗?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把数字梳理清楚。极氪今年发布的9X和即将推出的8X,体量确实大,定位中大型SUV,尤其9X设计个接近5米的长度,轴距也超3米,比起传统家用SUV简直大了不止一圈,确实造起来成本高。动辄要给不同版本做纯电、插混还有增程动力总成的融合测试,研发投入自不用说。再加上喷涂、车身轻量化用新材料,供应链管理复杂度上去了,这一切成本都明显拉升。除此之外,极氪为了抢占市场,营销宣传费用也往上涨,广告、试驾体验、品牌活动几乎是全线开花。在这样的背景下,毛利率被摊薄,看似数字不好看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但别忘了,这也不是极氪一家。传统巨头们过去很多年也是这个节奏,只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领域,投入和烧钱的节奏被放快了而已。看看特斯拉早期,连续几年几乎亏损蛋糕,烧钱铺建工厂、研发电池技术,等到技术成熟和销量稳步提高,利润才开始逐渐稳定。国内的比亚迪、理想、小鹏,也有类似轨迹,起初高研发投入导致毛利率虚高甚至亏损,都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传统燃油车企呢,暂时还没有新能源那么高强度的烧钱,但也在加码电池、电控和智能驾驶研发,更别提合资品牌为了保住中国市场,也不得不投入巨资。简单说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烧钱”节奏,本质上是技术和市场成长的必然过程。
再说,极氪的这种“大而全”车型战略,表面看着花费大,也许是“烧钱”,实则算是“抓机会”。极氪9X定位偏商务,比较硬派,先推出这款车,是想抢高端客户市场。可惜很多普通家庭其实感觉9X太大了,家用其实没那么需求那么大空间,驾驶和停车都成问题。刚好这时候8X来了,定位更适合普通家庭,车长5米左右,轴距3米上下,既避免了车型太小空间不足,也不会像9X那么庞大。调整车型结构,看起来是在补缺口,是精准触达不同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产品线。这本身不是乱花钱,而是产品体系完善的表现,当然前提是投入后销量能跟上。
当然,这笔账也并不是说极氪烧得就很有把握。毕竟研发投入和推广费用巨大,如果销量增长不及预期,现金流压力就成了真问题。再考虑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选择多,新能源补贴还在调整,整个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企业若因噎废食,退缩观望,可以确定市场会被别人攻占。烧钱显得可怕,是因为数字大,钱看着像流水一样往外流,但不烧钱,品牌知名度和技术能力跟不上,同样活得不轻松。这其中的平衡,难度很大。
来了几个竞争对手,也在类似轨道上操作。比如理想的L系列车型,持续升级智能化,带来了不少研发和营销压力,但通过定位精准和用户粘性,逐步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双提升。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的投入更是巨资,但凭借供应链整合和电动化转型,形成了明显的规模优势,毛利也在改善。外资品牌同样不轻松,很多年都在为新能源市场烧高额研发和推广费用,尤其是纯电车型在中国市场推广初期,利润受挫,也在不断寻找盈利突破点。
整体看下来,这种“烧钱”其实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大潮里,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没那么吓人,是阶段特征,不是企业的“深渊”。极氪目前这波操作,是战略性的投入,目的是快速积累产品和品牌优势,抢占市场位置。看数字忽大忽小,观察点要放在他们下一步动作。能不能将高投入换成销量和口碑,就决定着未来能走多远。8X的出现,恰恰是这种韧性和灵活的体现,后台数据再吓人,也不等于马上就要倒闭。
总结一句,有时候数字吓人,是因为它反映了行业的“辣手摊牌”。烧钱还在继续,但多半不是乱花钱。更像是行业骨子里,从传统燃油到新能源转型的阵痛期,必须耐着性子烧。睁大眼睛盯着极氪,不是看它现在花了多少钱,更重要是看它怎么用钱,接下来怎么把这几款车推向市场,能不能靠产品赢得用户,到最后,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先烧个够,后发制人”。
这其中,没旁观者想象的那么恐怖,也没那么容易。只是,车企们花的钱大了些,路也难走了些,未来仍充满了不确定,和一点点让人期待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