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宛如一匹黑马,狂飙至 25.6 万辆 ,同比增长幅度更是惊人,高达 99.9%,环比也有 15.4% 的稳步提升,一举创下单月历史出口量的新纪录。这一数据,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汽车行业内激起千层浪。
将时间线拉长,纵观 1 - 10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量达到 201.4 万辆,同比增长 90.4%。与传统燃油车出口增速相比,新能源汽车可谓是一骑绝尘。乘联会提供的数据就像一份有力的成绩单,显示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出口中的比重已经达到 44.2% ,和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足足 16.6 个百分点。这一比重的显著提升,就像是一个鲜明的信号,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正在持续、快速地攀升,中国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舞台上站稳脚跟,大放异彩。
二、出口车型 TOP10 榜单解析:比亚迪断层领先,中外品牌竞争激烈
(一)冠军:比亚迪 —— 元 UP、海豚领衔,单月出口破 8 万辆
2025 年 10 月,比亚迪以 80108 辆的出口成绩断层领先,这个数字可不是简单的销量统计,它超过了第二名奇瑞与第三名特斯拉中国的出口量之和,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在一众车企中脱颖而出 。比亚迪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其核心出口车型元 UP 和海豚的助力。
元 UP 采用 “龙颜美学” 设计,方中带圆的造型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圆地方” 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兼具时尚感与实用性。比亚迪针对海外市场推出右舵版本,就像是为不同地区的用户量身定制的专属座驾,完美适配东南亚、欧洲等地区需求,在这些地方的街头,常常能看到元 UP 穿梭的身影。而海豚凭借高性价比和成熟三电技术,在澳洲、拉美市场持续热销,就像当地市场中的一颗明星,备受消费者青睐。
比亚迪的成功,还得益于其本地化生产布局。比如在泰国建立工厂,这一举措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就像打通了企业运营的任督二脉。从 1 - 10 月的数据来看,比亚迪累计出口 78.9 万辆,同比增长 1.4 倍,这样的增长速度,让比亚迪成为中国车企出海当之无愧的 “黑马” ,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实力。
(二)亚军:奇瑞 ——iCAR V23、小蚂蚁撑起百万出口量
奇瑞在 10 月出口 40816 辆,同样成绩斐然。1 - 10 月累计出口 106.3 万辆,更是成为首个出口破百万的中国车企,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就像一座闪耀的灯塔,照亮了中国车企出海的道路。
iCAR V23 和小蚂蚁是奇瑞出口的主力车型。iCAR V23 以复古硬派设计吸引海外年轻用户,圆形大灯与方正车身致敬经典越野车,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激情的越野时代。
同时,它提供纯电与插混两种动力,适配不同市场政策,不管是在倡导纯电出行的地区,还是对插混车型需求较大的市场,iCAR V23 都能游刃有余。小蚂蚁则以微型车定位深耕欧洲短途代步市场,凭借小巧车身和高续航性价比,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月销稳定在千辆以上,成为当地居民短途出行的得力助手。
奇瑞依托 “多品牌 + 本地化生产” 策略,在巴西建立工厂,就像在海外市场扎下了稳固的根基,覆盖亚非拉欧美六大洲市场。10 月单月出口占比达 19%,稳居出口第一梯队,奇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三)季军:特斯拉中国 ——Model Y 单月出口 3.5 万辆,上海工厂成海外枢纽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10 月出口 35491 辆,创 2 年来单月最高纪录,这个消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 Model Y 贡献了主要增量,同比增长 214%,成绩十分亮眼。
作为特斯拉首个海外整车制造基地,上海工厂产业链本土化率已达 95%,电池包、电驱系统实现自研自产,就像一个功能齐全的超级汽车制造工厂,拥有强大的自主生产能力。第 500 万个电池包下线进一步夯实产能优势,让上海工厂在全球特斯拉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Model Y 凭借长续航(海外版最高 615km)和智能化配置,在欧洲、亚太市场持续畅销,尽管特斯拉在瑞典、挪威等北欧市场销量下滑,但依托上海工厂的高效供应,1 - 10 月累计出口 20.9 万辆,位列车企出口榜第 9 位,依然在全球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
(四)4 - 10 名:自主品牌多点开花,细分市场各展所长
智己 L6(第 4 名,14138 辆):定位轿跑电动车,马蒂斯红、莫兰迪紫等个性化配色就像为它披上了一件件绚丽的外衣,吸引着欧洲年轻用户的目光。搭载 IM AD 智能驾驶系统,在德国、荷兰等地通过 “高端体验店” 模式打开市场,让用户可以亲身感受到智己 L6 的魅力。
吉利银河 E5(第 5 名,13626 辆):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右舵版,续航超 500km,凭借吉利海外渠道(如马来西亚宝腾)快速铺货,就像一阵旋风迅速席卷东南亚市场。10 月在泰国销量同比增长 87%,成为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门车型。
五菱缤果(第 6 名,11127 辆):全球最小五门纯电车,这个独特的定位让它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在印度、墨西哥等地以 “城市通勤神器” 定位热销,续航 333km,起售价约 1.5 万美元,性价比优势突出,成为当地居民城市出行的首选之一。
此外,长安阿维塔 12(第 7 名)、零跑 C10(第 8 名)、荣威 D7 DMH(第 9 名)、长城坦克 400 Hi4 - T(第 10 名)等车型,分别以高端电动、增程式技术、插混 SUV 等差异化定位,在海外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它们就像一群各具特色的选手,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大舞台上,各自展现着独特的风采 ,共同推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
三、出口高增长背后:三大驱动力支撑中国车企 “出海”
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在海外市场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绝非偶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曾经,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可能更多地是以性价比优势吸引消费者,而如今,情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凭借着技术创新,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实现了从 “低价走量” 到 “技术输出” 的华丽转身。
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为例,它就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凭借超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海外市场获得了广泛认可。在一些海外媒体的测评中,刀片电池经受住了各种严苛的测试,在针刺实验中,刀片电池被刺穿后没有冒烟起火,更没有发生爆炸,这样出色的表现让海外消费者对其安全性赞不绝口 。还有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其能量密度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15%,就像为新能源汽车装上了一颗强劲的心脏,大幅提升了车辆的续航能力。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与传统汽车强国品牌一较高下的底气。
特斯拉上海工厂更是凭借本土化研发能力,成为特斯拉全球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在这里生产的 Model Y,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欢迎,在欧美市场也表现出色。它凭借长续航和智能化配置,与当地品牌直接竞争,打破了欧美市场对本土品牌的固有偏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市场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国车企深知,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全球化布局至关重要。奇瑞、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纷纷开启海外建厂之路,就像在海外市场布下了一颗颗重要的棋子。在印尼、泰国、巴西等地,都能看到中国车企工厂的身影。
通过海外建厂,车企们有效规避了关税壁垒,就像打通了产品进入当地市场的绿色通道。同时,本地化供应链建设也在同步推进,CKD 散件出口占比不断提升,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缩短了交付周期,让产品能够更快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特斯拉上海工厂更是成为了亚太、欧洲市场的 “供应中心”,每周生产约 2500 辆 Model Y L 满足全球订单。它就像一个高效运转的超级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全球市场输送着优质的新能源汽车。上海工厂还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成为特斯拉全球生产体系中的重要支柱。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在政策方面,欧洲 2035 年禁售燃油车政策就像一阵东风,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中国车企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东南亚地区也纷纷出台新能源补贴政策,比如泰国购车补贴 15 万泰铢,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激发了当地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在中国国内,“双碳” 战略的推进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了海内外政策共振的良好局面。从市场角度来看,1 - 10 月,欧洲、东南亚、拉美市场新能源销量分别增长 78%、120%、95%,这些快速增长的市场,就像一片广阔的蓝海,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性价比,在这些市场中迅速抢占份额,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形势一片大好,但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挑战与机遇如影随形。特斯拉在部分欧洲市场的销量下滑就是一个警示信号,比如在瑞典,10 月特斯拉的销量同比暴跌 89% ,这样的跌幅让人触目惊心。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欧洲本土新能源车企的崛起,大众、宝马等传统汽车巨头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凭借深厚的品牌底蕴和成熟的销售网络,在本土市场对特斯拉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特斯拉自身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消费者对马斯克在美国政府任职时的表现不满,影响了品牌形象,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
然而,中国自主品牌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凭借多元化市场布局和产品迭代,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在市场布局方面,除了深耕欧洲、亚洲等传统重点市场,不少车企将目光投向了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以比亚迪为例,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举办试驾活动等方式,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体验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成功打开了中东市场,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成为当地市场的热门车型。
产品迭代方面,中国车企更是不遗余力。高端品牌问界、尊界进军 50 万元 + 市场,凭借华为鸿蒙智驾系统、智能底盘等黑科技,以及奢华的造型设计,成功在超豪华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问界 M9 依靠华为鸿蒙智驾系统,在驾乘体验上首屈一指,吸引了不少奔驰、宝马、奥迪车主试驾后转投其怀抱;尊界 S800 搭载华为首发的途灵龙行平台,支持多轮转向、线控转向控制,能够实现车身、动力、悬架、转向、制动、热管理的 “六合一” 控制,在复杂路况下表现出色,以 “科技豪华” 冲击 “机械豪华” 市场 。
随着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35%,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车企 “出海” 已从 “增量补充” 升级为 “战略必争”。从政策环境来看,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技术实力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
从市场需求来看,新兴市场的崛起和传统市场的升级需求,都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创造了新的机遇。预计 2025 年全年新能源出口将超 240 万辆,在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必将在全球汽车工业迈向中高端的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 “中国智造” 的名片在全球熠熠生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