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特斯拉虽然没官方宣布什么新消息,但其实车主们的手机已经炸开了锅。朋友圈里热火朝天,新版本快来了成为热搜话题,车友群里讨论得不亦乐乎,销售私信也不断,问浅灰内饰、屏幕加大、座椅腿托这类问题,像是在排队抢新品一样。其实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大家都觉得,快了。
我记得有次聊到这个问题,我朋友开着特斯拉,他说:你说会不会是远在美国那边先准备的东西,等到我们这边一上线,价格又得涨一涨。当时我就觉得,这不就是典型的供应链博弈嘛。从研发到产线,再到市场供应链,都是一盘大棋。浅灰内饰可能用的皮料在技术上有点难,得找特殊油漆、特殊材料。这配拼出来的皮料,产能就像工厂的叫苦不迭,两三个月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人等颜色,有人等功能,甚至有人干脆不买,只因我就想要浅灰。
说实话,想集中到一点——年轻人喜欢浅灰内饰,觉得酷点,颜色淡些更高级。哪怕多花一万块,也得等。这价格合理吗?你问我。其实我估算一下,浅灰皮料可能比普通的多出个10-15%,生产线要改,没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可能先给欧美客户。国内市场咱还没正式推开,估算中大部分库存都得先发海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V4超充站又多开了一批。高速路口、景区边上跑的都不少,可你知道吗?充电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说白了,快充站铺得快,也不代表普通用户就能用得上。你在高速上遇到排队的情况,去年我一次出去玩,排了个半小时才充满。其实除了充电设施,电池技术也是关键。没细想过,以后我们车的续航和充电速度会怎么变?我猜,大概技术会在两三年内有大幅提升,但到那时,大家又要面对换车的问题。
刚才提到的供应链问题还让我想到,国内V4超充站,能不能像国外一样,一年多一点时间铺开三四千个点?我看统计,国内超充站逐月递增,从去年两千到大概快到三千,增长速度比宝马快多了。可也别以为都能用上,那些高速出口边的超充站,排队常常排得像端午粽子似的——讲个段子,你在高速路口看到排队,正排队的司机还在抱怨:这充得比等公交还慢。
说回来,特斯拉整车的改动比别人频繁多了。宝马一年一次,变个灯,换个线条,大家心里还踏实。特斯拉每个月都在小改,几乎每次开软件,一下子就会出现新功能。这让人觉得:你什么时候能稳定点?但另一方面,惯了不停探索,也觉得浑身不舒服,总觉得快变了。
我有个疑问——这些频繁改款,是不是把车变成了软件更新的游戏?比如你变我也变。没有实质升级,反而让车主一边期待,一边焦虑。大家现在都手头紧了,年前买车是为了换个新鲜感,但现在买车的成本太高了,有人在论坛里发帖说:比亚迪汉EV都送加热座椅,特斯拉还得额外加钱,真亏。你说,真的是物价飞涨带来的副作用,还是产品不给力?
八十年代的老一辈买车,图个实用。十年前的车,发展也快,跑个十万八万,基本就过时。现在不一样了,电池每天都在变,软件每月都在推更新。十月销售数据告诉我,补贴快到期,大家有点想趁着促销最后冲刺的感觉。有人说节后会不会降价,或者多送点好东西?这成了焦点。官方消息呢?没人问,特斯拉从来不靠官网宣布,要靠销售员和粉丝们的二手信息传递。
说到这里,特斯拉早就是个动态变身的活体。它不只是辆车,更像个软件+硬件的平台。你的汽车,现在每天都可能变新。这是不是一种被工业互联网绑架的感觉?我以前也没考虑这么深,但细想想,买辆车变成了签订一份持续更新的协议。能不能把价格说得明白点?多花点钱,换点好料,还是要自己掂量着来。
这不,十月车市的热度很明显。订单持续增加,但心里那点不安还在。充电快不快?电池啥时候轮到中国?官方嘴一开,大家就觉得还得等一等。这事还真挺折磨人的——买车其实也等于期待着下一次升级。你说,特斯拉是不是变得像个会不停修补的互联网产品,没人能说得清楚。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持续更新会不会让我们变得更惯了?又或者,有一天,等不到升级了,反而觉得还好,没有那么依赖?
我真挺好奇,未来这种硬件+软件无缝融合的模式,会不会扯出个真正的智能汽车出来?又或者,我们只是被这个幻想带偏了方向?这段时间,看着身边的车和报废的新能源政策,心里总有点说不出的感觉——也许,下一次的升级,会变得更不一样。(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