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节假日抢高铁票,是不是盯着屏幕刷新半天,最后只剩 “无票” 两个字?别急,厦门到北京还有另一选择 ——K571/572 次绿皮车。它不只是一辆普通列车,还是两地唯一的普速车,甚至有个特别的名字 “红古田号”,背后藏着十多年的事。
你可能好奇,现在高铁这么多,为啥这趟车还一直跑?先看看它的基本信息,心里就有数了。
这趟车往返于厦门北站和北京丰台站,由南昌铁路局福州客运段负责。去北京的 K572 次,早上 8 点 42 分从厦门北发车,第二天下午 2 点 38 分到,全程近 30 小时;从北京回来的 K571 次,下午 4 点 36 分发车,第二天晚上 9 点 59 分到,稍快一点,约 29 小时 23 分。
算下来,全程 2282 公里,要经过福建、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省一市。票价更实在:硬座 243 元,硬卧上铺 414 元、中铺 429 元、下铺 444 元,软卧上下铺分别是 654 元和 684 元。对比高铁二等座近 800 元的价格,对预算有限的人来说,这笔账很清楚。
这趟车能走到今天,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 2006 年 1 月,它还只是龙岩到北京西的临时列车,叫 “A335/336 次”,当时叫 “海西号”。2007 年 4 月全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它才变成固定车次 K571/572;2012 年 1 月,正式命名为 “红古田号”,和闽西的红色历史挂上了钩。
之后这些年,它的路线还在不断调整:2015 年延伸到厦门站,2016 年换了更舒适的车底,改走赣瑞龙铁路;2019 年换到厦门北站发车,2023 年 7 月又把北京的终点改成了丰台站。直到之前的 Z308/7 次列车停运后,它就成了厦门到北京唯一的普速车,地位一下就不一样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趟车的 “硬件” 怎么样?它用的是 25G 型空调车,供电稳定,夏天不闷冬天不冷,整个列车编了 18 节,有硬座、硬卧、软卧,还有餐车和行李车,不管是坐短途还是长途,需求都能满足。
跑这么长的路线,开车也有讲究。不同路段由不同铁路局的电力机车拉,比如北京段和南昌段的机车不一样,司机还会在聊城、阜阳这些站点换班,保证行车安全。路线上也有个小细节:到了赣州站,列车得掉个头再继续走,第一次坐的人可能会觉得新鲜。
去北京的 K572 次,早上从厦门北出发,9 点多到漳州,11 点多到龙岩,下午 2 点多到赣州 —— 这些都是福建、江西的重要站点,方便老区的人出行;晚上 7 点到南昌,9 点多到九江,之后经过阜阳、菏泽、聊城、衡水,第二天下午到北京丰台。
从北京回来的 K571 次,下午发车后,先到衡水、聊城,半夜到菏泽、阜阳,第二天早上到九江、南昌,下午 4 点多到赣州,晚上 7 点多到龙岩,最后到厦门北。不管是去省会城市办事,还是回老区老家,都能找到合适的站点下车,不用绕远路。
对很多人来说,这趟车的价值不只是 “能到”,更是 “划算” 和 “舒服”。
是票源,不像高铁那样一抢而空,大部分时候都能买到票,不用提前好几天盯着抢;是价格,刚才算过,硬座不到 300 元,就算坐硬卧,也比高铁便宜一半多,对学生、打工族、退休老人来说,能省不少钱。
还有一种体验是高铁给不了的 —— 慢。近 30 小时的旅程,你可以靠在窗边看风景,从福建的山清水秀,到江西的红土地,再到华北平原的开阔,一路景色慢慢变;也可以和邻座的人聊聊天,分享各自的事,这种 “慢节奏”,反而成了很多人选择它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它连接了赣南、闽西这些革命老区,让老区和首都的联系更紧密。不管是老区的人去北京打工、上学,还是北京的人去老区旅游、考察,这趟车都成了重要的纽带,甚至 “红古田号” 这个名字,也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大家对历史的记忆。
现在高铁越修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但 K571/572 次这样的普速车,依然有它的位置。它不是高铁的 “替代品”,而是 “补充品”—— 给需要省钱的人多一个选择,给喜欢慢旅行的人多一种体验,给老区的人多一条通道。
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高铁开通,但像这样有事、有温度的普速车,应该还会继续跑下去。毕竟,旅行不只有 “快” 这一种需求,有时候 “慢一点”,才能看到更多风景,感受到更多人情味。
你有没有坐过这趟 “红古田号”?是去北京打工,还是回老区老家?或者你觉得,在高铁时代,普速车还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地方?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吧。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收藏起来,下次身边有人要从厦门去北京,说不定就能帮上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