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了圈里的那个夜店发布会——蔚来的萤火虫夜行生物特别版。李斌为了这个事,真是豁出去了。时间点不对啊,不该放在忙着挽救公司局势的大半年,这么高调还夜店模式,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子估计又想搞一波热点。结果他确实喝了不少,卖场里那个朋友说,斌哥这次八九不离十喝断片了。看他风风火火一通猛喝,估计拼的就是那股冲劲。
产品细节倒是挺讨喜。限量666台,13.68万起步价,BaaS方案9.68万——这价位放在小型纯电里,算是偏高了,毕竟吉利星愿和比亚迪海鸥三万八五左右,差了不止几个档次。搭载105千瓦后驱电机,续航大约420公里,弹簧刚度提升5.3%,底盘调校有Multimatic撑腰,车身是暗夜黑双色,专属拉花,甚至还有光环发光NFC卡片钥匙这种小细节,看得出来斌哥对这车有用心。
说到底盘,那我有得讲。Multimatic团队的调校,那是赛道级别的家伙。你拿这等玩赛道心态来调一辆主打城市通勤的入门级小车,其实是个挺冒险的事,成本一定被拉上去了。特别是弹簧刚度提升的那个,5.3%听着不多,但开起来对悬架感受影响明显,我猜这也是斌哥的亲自试驾反馈后硬上去的——这车主打年轻人和潮流,操控感要有点硬派,不然卖点也说不过去。
销售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某个4S店销售师傅说:蔚来的品牌DNA是高端智能,靠的是情怀和技术,开低价车型感觉是割裂的,卖得动吗?这话有道理。蔚来原本建立在豪华电动车市场,13.68万能买什么豪华?况且对比起星愿和海鸥这类走低价路线的竞争对手,蔚来的成本结构高很多,这不光是电池包,研发、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成本都堆上去的。
供应链博弈里大家懂,这种差异化成本其实每天都在烧钱。去年那阵,我一个朋友修理工说过:玩智能车不是单纯拼硬件,更像电控供应链和软件维护扩张赛跑。蔚来搞这种限定款,意味着要多拨研发和供应资源。斌哥的这招有点像玩命续命,明知道项目周期长,市场反响不一定那么好,但必须做。之前我会说这动作挺飘,但实际上在当下大环境下,也只能这么盯着风口才能活下去(这段先按下不表)。
倒是这夜店发布会弄得挺新颖。城市乐园的几个场馆轮番使用,整场活动请了庆怜、Psy.P这类当下比较有热度的艺人,整个音乐派对氛围带得住。跟车本身夜行生物的概念有反差,游戏感十足。斌哥这种作风,确实挺理解,就是你能说服多少实打实的用户掏钱另说。他这次明显放大了潮流元素,这对年轻人胃口肯定满分,问题是这群年轻人是不是正好有13万+预算买台小型电动车?市场反应能否经得住夜店这波操作?我猜估算销量估计几千台级别,毕竟限量666台,不是搞炒作就是试水了。
说到这,我得换个角度补充下。之前我对斌哥的评价只是喜欢热闹,能搞事情,但看到这次举动,我其实有点动摇了。纯电车市场不止是技术比拼,纯粹靠营销带节奏是撑不长的。斌哥连年亏损,公司资金紧张,放这么大阵仗,是带病坚持还是穷极无奈选择?不确定,也没公关数据撑腰,但这暴露了蔚来当下的两难局面。
场馆里,我还听见旁边那个刚入行的渠道经理抱怨,搞现在这事,供应链压力又大,压力山大。斌哥这步棋,得有点更实在的回报才行。我也觉得,别总靠情怀驱动,不然会觉得这是一种自我安慰,卖10亿一台的高价只能靠老板自己买十台,才能假装盈利,这赌注有点大。
最后留个小问题给你们:你们觉得,这种高端品牌搞超低价车,长远来看,到底真能帮蔚来守住江湖地位,还是让斌哥白忙活一场?蔚来的技术战略是不是该再拽点儿干货,而少拼点儿夜店花样?还是,我这么想太理想主义了?
这车标志,说实话,真丑得让人直皱眉。作为资深玩家,我也烦这和品牌调性不符的设计。要是我设计,我给它换成一个简洁又高级的图形,少点炫酷多点沉稳,反而更对得起这个价。这点设计费应该能省不少,也能给用户更好的第一印象。
写到这,我算了下,13.68万买个小型电车,算上每公里电费大概0.3元,续航420公里,单次满电成本大约126元。比油车能省不少了,但负担还在,尤其车价摆着,毕竟这价格同级别里属高端。至于实际保值率,粗略一查市场行情,这类限量款车型算稀缺,但品牌整体形象有点受损,3年后估计只剩6成左右——数字不算准,样本少。
然后我又想,李斌如果断片了,第二天会不会后悔这波夜店风?这块拼命三郎的精神,我同情,但也替他捏把汗。蔚来真能扭转乾坤吗?答案可能得等时间告诉我们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