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现在这车市,真有点雾里看花的意思。一边是电车们嗷嗷叫着往前冲,恨不得把“赛博朋克”写在引擎盖上;另一边,烧油的家伙们也不甘示弱,憋着劲儿在“聪慧度”上做。就拿吉利这茬儿新出的第四代博越L来说,一股脑儿地往里怼AI技术,明摆着要跟电车们扳手腕子。
这事儿,挺扎劲,也让人纳罕。你说,这都什么年月了,燃油车还能靠“智商”逆袭吗?
先撂开这博越L,外观内饰啥的,咱就一笔带过,毕竟各花入各眼。但有一说一,这车在智能化这块儿,的确是下了猛药。跟魅族捯饬了个Flyme Auto车机系统,听着就挺玄乎的。据说能搞定手机和车机的丝滑联动,APP共享,导航无缝衔接,听歌无间断播放...听着是不是有点既视感?没错,这不就是把手机那套玩意儿,原封不动地搬到车上来了嘛。
问题来了,这些花活儿,真能撩拨到消费者的心弦吗?
站在厂家的立场,那肯定是希望通过智能化来抬升销量,夯实在燃油车市场的地位。毕竟,现在老百姓买车,除了瞅三大件,也愈发看重智能体验了。尤其是在10-15万这个价位,卷得飞起,谁能挠到年轻人的痒处,谁就能在牌桌上赢一把。
但换位到消费者这边,情况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现在大家伙儿对“智能”这词儿,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很多所谓的智能功能,要么是华而不实,要么就是纯粹的噱头。就拿车机互联来说,有多少人真会用到那些眼花缭乱的功能?大多数时候,还不是直接掏出手机,用导航APP更溜?
再说了,智能化这玩意儿,迭代速度贼快。今天你觉得很炸裂的功能,没准儿过两年就out了。而电车在智能化这块儿,往往更胜一筹。毕竟,它们从娘胎里出来,就是奔着智能化去的,在软硬件的咬合度上,也更有地利。
所以,燃油车想靠智能化杀出重围,恐怕没那么易如反掌。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燃油车就彻底凉凉了。与约定俗成的认知相悖,实情是,燃油车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独到之处的。譬如,续航里程更靠谱,加油更方便,维修保养也更驾轻就熟。况且,对于那些对电车还持审慎态度的老铁来说,燃油车依旧是更稳妥的选择。
那么,燃油车究竟该如何施为,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锥之地呢?
依我看,关键在于“靠谱”俩字。与其追逐那些虚头巴脑的功能,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用户体验上。比如,精进语音交互,让车机更懂人心;强化安全辅助功能,让驾驶更省心;提供更周到的售后服务,让用户更踏实。
单拎出精进语音交互这块儿来说,就还有海量的进步空间。现在不少车的语音助手,要么是反应慢半拍,要么是理解能力捉襟见肘,用起来让人直挠墙。要是能把语音交互做得像Siri或者小爱同学一样灵光,那绝对能圈一波粉。
归根结底,消费者要的不是“高科技”,而是“趁手”。只有实实在在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绕回到开头的问题,燃油车还能靠智能化扳回一局吗?我觉得,与其说是“扳回一局”,不如说是“自我进化”。燃油车不可能摇身一变,变成电车,但可以师法电车的长处,在智能化领域,不断精进自身。
至于博越L,它能否在10-15万这个区间的油车里,继续一马当先,还得看它能否真正拿捏住用户的需求,把智能化做得更接地气、更暖心。终究,市场才是试金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