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开车,尤其是跑长途,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外面太阳火辣辣地烤着,车里空调虽然开得呼呼响,但还是感觉又闷又热。
手握着方向盘,感觉都有些烫手,晃眼的阳光从前面照进来,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时间一长,脑袋就变得昏昏沉沉,眼皮也越来越重,好像有千斤重担压在上面,整个人就跟快没电了一样。
这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夏天人容易犯困嘛,正常现象。
但实际上,这种看似平常的困倦,背后可能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是咱们行车安全路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形杀手”。
当车外的温度飙升,车厢这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就很容易变成一个让人昏昏欲睡的温床。
高温会加速人体的疲劳,再加上长时间驾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这种消耗是双倍的。
咱们可能自己还没觉得怎么样,但身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打了折扣。
有权威的交通安全研究数据表明,当一个驾驶员处在疲劳状态下,他的反应时间会比正常清醒时慢上1到2秒。
这短短的一两秒在高速公路上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车速是每小时100公里,一秒钟车子就已经开出去了将近28米。
也就是说,在你打个盹或者晃个神的瞬间,你的车子可能已经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飞奔出去了几十米远。
这几十米的距离,足以发生任何我们不愿看到的意外。
所以说,高温天气下的疲劳驾驶,绝不是小事一桩,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高度警惕的大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安全开车,不被疲劳这个“瞌睡虫”打倒呢?
其实,咱们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和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早就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组简单的数字,只要记住了,并且照着做,就能大大提升行车安全。
首先,我们要记住两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数字,它们是写在国家法规里的硬性规定,是每一位驾驶员都必须遵守的底线。
这两个数字就是“4”和“20”。
这里的“4”,指的是连续开车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4个小时。
这个规定可不是随便定的,它背后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就像手机电池一样,用久了电量就会下降。
根据大量的生理学研究,普通人在持续进行驾驶这种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活动4个小时后,身体和大脑都会达到一个疲劳的临界点。
这时候,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判断力以及身体的协调性都会明显下降,简单说就是反应变慢了,手脚也不那么听使唤了。
所以,法律强制规定开满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这就像是给你的身体这部精密机器一个强制的“散热”和“充电”时间,防止它因为“过热”而出现故障。
另一个数字“20”,指的是每次停车休息的时间,至少要保证连续的20分钟。
有人可能会想,我开累了,下车上个厕所,买瓶水,活动活动腿脚,花个五六分钟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非要20分钟呢?
这其中的学问就更深了。
短暂的休息确实能缓解一下肌肉的僵硬,但对于恢复大脑的清醒度来说,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发现,20分钟左右的休息,可以让大脑得到一个比较有效的“刷新”。
这个时间足够让大脑中积累的导致疲劳的化学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清除,但又不至于让人进入深度睡眠。
如果休息时间太短,大脑还没缓过来;如果休息时间太长,比如睡了一个小时,人醒来后反而容易出现一种昏沉沉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睡眠惰性”,这种状态下开车同样很危险。
所以,这连续的20分钟,是一个经过科学验证的、能有效恢复精力又不会产生副作用的“黄金时长”。
在高速公路上,服务区就是为我们提供这个休息条件的最佳场所,千万不能图省事或者赶时间,随意在应急车道上停车休息,那既违法又极度危险。
记住了“4”和“20”这两个法规底线,我们再来学习一组进阶的数字,这组数字能帮助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把疲劳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这就是很多老司机都在遵循的“3”和“1”原则,也叫“逢3进1”原则。
这里的“3”,指的是在高速上连续路过了第三个服务区。
现在咱们国家的高速公路服务设施非常完善,服务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50公里左右。
当你开过了三个服务区,就意味着你很可能已经连续行驶了150公里左右,开车时间也接近2个小时了。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可能还感觉不到明显的疲劳,甚至觉得自己精神头还很足,再开一百公里也没问题。
但危险之处恰恰就在于这种“自我感觉良好”。
实际上,疲劳的产生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在你还没有明显察觉的时候,你的驾驶能力其实已经开始悄悄下滑了。
所以,这就引出了“1”,也就是“应该主动进入一个服务区进行休整”。
“逢3进1”的核心理念,就是不等身体发出疲劳的警报,而是主动、提前地进行休息调整。
不要等到眼皮打架、哈欠连天的时候才想到要找服务区,因为那个时候你可能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疲劳状态了。
在感觉还好的时候就主动停下来,下车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眺望一下远方的风景,让一直紧绷的身体和神经都放松一下。
这种预防性的休息,效果远远好于等到筋疲力尽之后的“补救式”休息。
这是一种更聪明、更负责任的驾驶习惯,它能让你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驾驶状态,从根本上避免因为疲劳而带来的风险。
当然,除了记住这些关键数字,还有一些日常的好习惯也能帮助我们对抗疲劳。
比如,出远门的前一天晚上,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给身体“充满电”。
在规划行程时,要尽量科学合理,避开凌晨和午后这两个人体最容易犯困的时间段。
如果条件允许,长途出行最好能有两个人换着开,这不仅能分担驾驶任务,还能在路上互相说说话,提个醒,是防止疲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开车时,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可以时不时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小幅度地调整一下坐姿,做几个深呼吸。
如果中途确实感到困了,可以开窗通风,或者听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来提神,但一定要清楚,这些都只是临时的缓解办法,不能替代真正的休息。
一旦感觉自己状态不对,最安全、最正确的做法永远只有一个:尽快驶入服务区或者其他安全地点,把车停好,踏踏实实地休息一会儿。
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请务必对疲劳驾驶说“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