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上,那辆大众发小又开始了他的“日系漂移论”。
他瞅着我那辆刚提的思域,嘴角一勾:“你这日系车,敢绷到140吗?
我上次开朋友那轩逸,120码就跟坐船一样,方向盘都快握不住了。”
听得我直想翻白眼,毕竟我这从飞度到凯美瑞,一路日系过来的老司机,太清楚这种“标签化”的偏见了。
但话说回来,他这番话,并非全然无的放矢。
日系车高速“飘”,这锅真不能全甩给车轻。
眼前的思域,1.3吨的小身板,比他那1.2吨的朗逸还沉,可他依旧觉得“不够稳”。
这其中的奥妙,得扒开它设计的“小心思”,才能明白,所谓的“飘”,压根儿不是吨位能简单解释的。
核心症结,出在底盘调校的“取舍之道”。
日系车,骨子里就流淌着“舒适”的血液。
悬挂偏软,就像踩在云朵上,过减速带、压过坑洼,那点颠簸被处理得干干净净,让人倍感惬意。
可一旦上了高速,风起云涌,路面稍有起伏,这软绵绵的支撑力就显出疲态。
车身会泛起轻微的“涟漪”,方向盘也随之变得“游离”。
我那辆老飞度便是如此,市区里灵巧得像个舞者,高速过弯时,那明显的侧倾,总让心头掠过一丝不安。
想过“稳”?
那就得看看德系。
那硬朗的悬挂,过坎时仿佛要把你弹飞,可高速上,车身姿态却像生了根一般,稳如磐石。
笔者的经验是,新出炉的德系车确实扎实,但三五年后,那些橡胶件的“疲劳”显露,底盘的紧致感便会悄然流失。
而日系车,初期的“晃动感”,多年后却依旧保持着一份难得的“韧性”。
这便是设计理念的殊途同归,各有千秋。
轮胎的“牵引力”,空气动力学的“翼展”,同样是高速稳定性的关键。
许多日系家用车为了追求燃油经济性,原厂轮胎往往纤细。
我飞度原配的185宽度胎,高速抓地力实在有限。
后来换上205的“宽体”,高速行驶时的“贴地感”立竿见影。
再看一些老款日系,空气动力学设计略显保守,高速气流容易造成车头上抬的“升力”,自然会产生漂浮感。
可今时不同往日,我同事的马自达CX-5,那流畅的车身线条,130码巡航,依然稳如泰山,堪称“风之子”。
转向手感的“轻重”也是一门学问。
日系车低速时,方向盘轻得能单手“把玩”,停车入位如鱼得水。
可到了高速,这份“轻盈”就化为“虚浮”。
我开凯美瑞跑高速时,方向盘的回馈模糊不清,总得死死攥住,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
德系车则不然,转向偏重,路感直接传递,仿佛车辆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通过指尖感知,让人产生一种“与路融为一体”的错觉。
然而,这“飘”与“稳”,也并非非此即彼的绝对概念。
有些人将“路感模糊”误读为“车身漂浮”,更有甚者,将超速带来的不稳归咎于车辆本身。
我曾将思域催至160码,车身确实开始“小幅摇摆”,可换作任何一款车,在这种速度下,又怎能不“随风起舞”?
这便是速度的必然回响。
当然,日系车中亦不乏“叛逆者”。
日产GT-R,那宽大的轮胎,夸张的尾翼,将空气动力学发挥到极致,其高速稳定性,早已超越了许多德系同级。
历经五年日系车洗礼,我深谙其道:没有绝对“稳”的车型,只有不同场景下的“最佳适配”。
若您常年驰骋于高速公路,不妨避开小型车型,优先选择悬挂支撑性更佳的“硬朗派”,如马自达的“魂动”系列,或是自行升级一套更宽的轮胎。
若您多半在城市车流中穿梭,那软悬挂带来的“云端漫步”般的舒适,岂不更值?
“慎重选择,方得始终。”
归根结底,车辆的“稳”,是试驾得出的真谛。
别被冰冷的“车重”标签所迷惑。
在这个空气动力学已成业界“显学”的时代,决定您高速驰骋体验的,并非车身铁皮的厚度,而是设计者们对性能与舒适之间“度”的精准拿捏。
您在驾驶日系车时,是否也曾有过“速度与激情”下的“轻微摇摆”?
评论区里,与我分享您的真实感受,让我们一同探寻速度的真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