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的品牌,往往需要最朴素的丐版来走量。
这道理,跟那些天天在朋友圈晒米其林,回头却被你发现在楼下嗦螺蛳粉的朋友一样,真实且扎心。
最近车圈的魔幻主义大戏,主角是智己LS9。
这哥们一上来就玩了个骚操作,预售只开顶配,两个超级增程Ultra版,一个33.69万,一个36.69万。
好家伙,直接把姿态拉满,一副“我不是来交朋友,我是来当你们大哥”的架势。
这操作,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面试,简历上写的不是“精通Office”,而是“熟练掌握全球宏观经济脉络并对量子纠缠有独到见解”。
你以为它真的只想卖三十多万的车?
想多了。
这套路,叫“品牌仰卧起坐”。
先用顶配把品牌形象往上抬,让你觉得这车就值这个价,各种520线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双腔空悬、四轮转向,配置单拉出来比新华字典还厚,恨不得把供应商的家底都给你掏出来。
先把面子挣足了,等市场热度起来,再“顺应民意”推出Pro版、Max版,价格一刀切到30万以内。
这剧本,比国产偶像剧的结局都好猜。
30万,是国产新能源车的一道马奇诺防线。
30万以下,大家谈的是性价比,是“这车续航多少”、“那车几个沙发”,本质上是在买一个功能性的代步工具。
而一旦跨过30万,消费逻辑就变了,大家开始谈品牌,谈文化,谈情绪价值。
说白了,30万以下是“需要”,30万以上是“我愿意”。
这时候,性价比这把万能钥匙,就打不开所有人的钱包了。
问题来了,智己的品牌,现在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说出“我愿意”吗?
从它兄弟LS7和L7的销量来看,这事儿悬。
那销量数据就像P得过分的体检报告,参数看着都挺好,就是肝上那块阴影谁也解释不清,市场反馈就是“五五开”,说白了就是“不太行”。
你一个前科不佳的选手,现在要冲击30-40万这个神仙打架的段位,属实有点勇敢。
这个价位是什么地方?
是豪华SUV的修罗场。
标杆们稳如老狗,新晋黑马嗷嗷叫。
问界、理想、蔚来,这三座大山跟收费站一样杵在那儿,谁想过去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品牌溢价。
更魔幻的是,现在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蔚来都开始官方降价,理想L7、L8的销量也出现了疲态。
大哥们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你一个新人贸然冲进去说“我要打十个”,这不叫勇气,这叫莽。
所以你看智己的策略,其实藏着后手,而且后手还不少。
只发Ultra版,就是在试探市场的反应。
如果市场跟疯了一样抢购,那Pro和Max版就再等等,让子弹飞一会儿。
如果市场冷淡,大家都在“下次一定”,那不好意思,入门版车型可能在正式上市那天就直接给你端上来,美其名曰“展现诚意”。
商业竞争,最忌讳的就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遮遮掩掩容易玩脱。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消费者比厂商还懂车的时代,不如一步到位。
你有什么牌,一次性亮出来。
大家都挺忙的,没时间陪你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真正让这事儿变得有趣的,是智己LS9这一刀下去,溅了两个人一身血。
一个是被精准背刺的岚图。
岚图的新旗舰SUV,内部代号“泰山”,还没上市,就被智己LS9架在了火上烤。
这就好比你去卡拉OK,前一个人刚用海豚音唱完《死了都要爱》,你拿着麦克风,点的下一首是《两只老虎》。
唱也不是,不唱也不是,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岚图和智己,堪称难兄难弟。
品牌认可度半斤八两,溢价能力不相上下,都是想往上走但腿脚不太利索的主。
现在智己先发制人,把高配置和“可能存在的低价格”这个组合拳打了出来,岚图“泰山”的定价就陷入了悖论。
它要怎么办?定高价?还是定低价?这是个哲学问题。
定价超35万甚至40万,去树立品牌高度?
那这台“泰山”大概率会变成“吉祥物”,在4S店里供着,一个月卖两台,一台是老板自己买的,另一台是隔壁经销商老板出于同情买的。
想靠它走量?
那是在做梦。
定价低了,去跟智己LS9肉搏?
那岚图好不容易撑起来的一点“高端”人设,直接拉稀,品牌调性一夜回到解放前,跟深蓝、零跑这些兄弟们勾肩搭背去了。
所以岚图现在非常被动,被智己这一手“虚张声势”搞得进退两难。
另一个感到头疼的,是深蓝S09,以及部分问界M7和理想L7/L8的潜在用户。
智己LS9展现出来的产品力,尤其是如果未来真的出了27-28万的入门版,那杀伤力是巨大的。
虽然没有华为乾崑的光环,但520线激光雷达、双腔空悬、四轮转向这些东西,在同级别里太香了。
对于那些想买个“问界M8平替”但又觉得深蓝品牌力还差口气的人来说,智己LS9突然成了一个无法忽视的选项。
说到底,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了“认知战+消耗战”的综合格斗。
商战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一拳的力量最大,而是谁更会抓节奏,谁更抗揍,谁能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结结实实的闷拳。
智己LS9现在打出的这一拳,看着虎虎生风,靠着时间差,把一堆未来的主流配置提前下放,这属于典型的“快种快收”打法。
在短期内,它确实能吸引大量眼球,甚至转化一部分订单。
这种靠配置领先换来的市场关注,本质上是供应链的胜利,是你采购能力强,而不是你自己的护城河。
这种成功,运气成分很大,搞不好就是“瞎积薄发”。
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等到2026年,当520线激光雷达跟今天的Type-C接口一样普及,当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普遍达到400公里,当华为乾崑的门槛被打下来,被供应商直接`喂到嘴里`的时候,智己LS9立足市场的支撑点又在哪里?
想明白这个问题,才知道智己LS9这台车,到底是屠龙宝刀,还是刮痧钢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