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安全受关注,白皮书发布,车企集体讨论应对黑客

“你怎么还不开车?是不是钥匙出了问题?”副驾的朋友掏着手机,头也不抬地调侃道。我握着智能汽车的方向盘,仪表台的屏幕像刚下线的网红主播,花里胡哨,提示音不断。我在想,假如有一天,这辆车突然自己开走了,不是科幻片桥段,而是现实里的“黑客出车祸”。

这不是危言耸听。每一台现代智能汽车,都像一部四轮奔跑的超级电脑——上百个ECU,数亿行代码,TB级数据进出其间,日夜奔波在城市与郊外之间。车主盼着OTA升级,厂家期望数据为王,但在这条豪华的“数据高速公路”上,不速之客从不缺席。智能车越聪明,“小偷”就越聪明。只是现在的“车门”已不只是物理钥匙的问题,“小偷”们也不需要撬锁,用脚步丈量的距离变成了用信号穿越的两地。

有人会问:要真被黑客入侵,车子还能动弹吗?报警有用吗?如果你曾经被电脑中了病毒,或者某天醒来发现银行卡只剩下0.01元,那么恭喜,你的身体其实已经参加过网络安全演习了,只不过当靶场变成驾驶舱,结果就不止是个人财产“失血”那么简单了。这是智能汽车行业正面临的网络安全新常态。

10月18日的东莞,阴晴不定。第三届引望车联网安全大会现场却气氛紧张得恰似技术版的推理小说。引望和赛力斯、北汽新能源、阿维塔、长安、江淮、东风、广汽、上汽等数十家车企与检测机构坐在一处,没有人管桌上的咖啡是不是凉了,大家的关注点锁定在一份很厚,也很沉得住气的《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网络安全白皮书》上。空调声里,“共识”这个词带着一丝程序员式的随性。

这份白皮书,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安全宣言。它集合了各家车企与安全机构这些年用真金白银交出来的网络安全“学费”——从实战案例到技术框架,从法规解读到攻防演练,尝试勾勒出一幅智能汽车安全的新版图。白皮书梳理了威胁演进形势:入侵手段已从物理解锁到远程攻击、模糊测试到日常调度平台渗透,从带小刀的“车贼”到身着西装的网络黑客,剧情反转比警匪片还密集。

内容里,提出了分层纵深防御的安全架构。说人话,其实就是每个环节都不信任对方——“零信任”理念贯穿始终,购车、用车、维保乃至被盗,都得接受“查证身份,层层设防”。那些看起来冷冰冰的专业术语,比如“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端到端加密”、“信任环通信”、“一车一授权”,背后其实是大厂对“坏人无孔不入”这一现实的日常反思。产业链的每个节点都在琢磨“今天我装X安全,明天黑客就得突破我的壳”。

归根到底,智能网联汽车已不是一辆出行工具,更像是移动的数据银行和监控平台。谁要是还能觉得黑客遥不可及,那建议他先补补近两年的汽车安全事故案例,比如某些车在OTA升级后突然刹不住车,或者远程被关掉动力锁。那些躲在安全测试间、数据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过得比律师还焦虑:坐等安全事故,不如主动揭伤疤。

当然,白皮书也并没有许诺“绝对安全”这个童话。分层防护、持续监防、联合攻坚,已经是产业界亡羊补牢的实务智慧。正象赛力斯那位雷相其负责人所说:“我们凝聚经验成框架,点子是多了,麻烦也够多。”汽车厂商之间历史上是死对头,现在迫于压力抱团取暖——哪怕是专利也愿意拿出来“识别共同敌人”,若非网络安全,真难得看见“一车一策”的企业们彼此真诚。

有时候,我会自嘲法医和网络安全专家其实挺像。一个尸检未来的他因何而死,一个“尸检”一辆联网汽车里,代码是不是也有DNA里的遗传疾病。我们都没什么时间抒情,遇到案子先看证据链,然后看“现场环境”,最后是链条上每个环节的漏洞。技术进步拉升的是犯罪手段,能预见的事故恰巧很难靠“天才”提前预防。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新出的黑客工具长什么样,谁也无法对每一行代码的行为做到绝对审计。

对于“为什么大家还信得过智能汽车”,白皮书其实没给出答案,能给的只是努力和过程。厂家总说,想“为数智世界保驾护航”,但每一次安全事故都像一次小型地震,再厚的防线都可能塌方。

智能汽车安全受关注,白皮书发布,车企集体讨论应对黑客-有驾
智能汽车安全受关注,白皮书发布,车企集体讨论应对黑客-有驾
智能汽车安全受关注,白皮书发布,车企集体讨论应对黑客-有驾

最后,不妨丢个问题: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控制权真的应该全交给厂商/云平台,还是车主自己也要适当拥有“数据钥匙”?或者,等到车和网络与你的生活深度绑定,“安全感”是否只是一种阶段性的幻觉?关于答案,或许我们要等下一个“事故发生时”,才能有新一版共识——而彼时的白皮书,也许又要增厚几页。

证据的世界总是残酷而开放,人性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