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车圈又来事儿了!
你别管是“用户共创”还是“意见征集”,反正这事儿,是让不少人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
这年头,大家都讲究个“参与感”。
汽车品牌也一样,新车出来,不能光自己拍板,得听听咱们这些买车、开车人的想法。
这思路,挺好,毕竟咱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吧?
可这次某品牌的“共创”,怎么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呢?
听说是搞了个平台,让大家提意见,改设计,甚至参与点“决策”。
听着挺热闹,好像咱们真能一呼百应,把车改得顺心如意。
但实际情况呢?
就像你辛辛苦苦攒了很久的钱,好不容易提了台心仪的车,结果发现,哎,这储物空间的设计,怎么比我老家的自行车还小?
那个中控屏,反应速度比我小时候玩的电子表还慢?
还有那座椅,坐上去就跟坐在石头上似的,长途开车简直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跟厂家说:“喂!
你们当时问我了吗?
我说的明明是…
…”
这次某品牌的“共创”,就有点像这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尴尬。
有用户积极参与,提了不少实在意见。
比如,有人希望优化一下转向手感,让它更精准,毕竟谁不想过弯时感觉自己是赛车手?
(此处可联想“弯道超车”的现代语境,但更侧重于驾驶的精准掌控)还有人提到,后排座椅靠背能调一下角度,坐长途能舒服点,不至于像被绑着。
更有人直接指出了车辆外观的“痛点”。
有人觉得某款车的尾部设计有点“沉闷”,不够大气,建议加点有力量感的线条,或者调整下尾灯造型,让它夜晚更有辨识度。
这些意见,听着都挺接地气的,都是日常用车能直接感受到的,如同《诗经》中对器物细节的细致描摹,虽朴素却见真章。
结果呢?
厂家那边,又是“感谢您的宝贵意见”,又是“我们高度重视”,然后…
…
就没然后了。
那些用户提出的、关乎驾驶体验和日常便利性的“小细节”,好像都被塞进了“待办事项”的文件夹,然后,这文件夹就没再打开过。
这感觉,就像是“画饼充饥”,看得见,摸不着,最终只留下一声叹息。
这就有意思了。
你说你搞“用户共创”,用户提了问题,你一个没解决,或者解决得不痛不痒,那这“共创”的意义在哪儿?
难道只是为了收集用户数据,然后说“我们听取了用户的声音”?
这岂不是“掩耳盗铃”?
汽车这东西,不光是代步,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承载着咱们的通勤、家庭出行、每一次远行。
所以,它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咱们的心情,影响到生活品质。
就拿某款车型的内饰来说。
现在车企都追求“科技感”,一大堆触控按键,一大堆虚拟仪表。
听着挺酷,但实际用起来呢?
有时候,开车时想调个空调,还得在菜单里翻半天,这难道不是在“画蛇添足”,反而增加了驾驶的负担,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如果用户提出,能不能保留些实体按键,或者把常用功能集成到方向盘上,这样操作方便,也减少驾驶分心,这难道不是一个更为“合情合理”的诉求吗?
更别说用户在车辆可靠性上提出的问题了。
有人反映某款车的电子系统偶尔出现“小毛病”,虽然不影响安全,但时不时闪个故障灯,或者某个功能失灵,心理总归是不舒服的。
这就像是“朝三暮四”,让人捉摸不透。
如果用户能把这些潜在的“小隐患”提出来,厂家是不是应该赶紧去排查,去优化,而不是等着问题爆发了,再来个“召回”?
这岂不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些画面。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攒了很久的钱,好不容易提了辆心仪的车。
他开着这车,载着女朋友去郊游,想放点音乐,结果车机蓝牙老断,这多扫兴!
这感觉,如同“美中不足”,让美好的时光蒙上了一层阴影。
或者,一家人出行,孩子在后排睡着了,想给他盖毯子,结果后排座椅扶手设计得太高,够不着,这多尴尬!
这场景,让人不禁想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但在这里,这份执着却换来的是不便。
这些,都是用户实际用车中,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
而“用户共创”,不就应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吗?
可现在的情况是,用户把问题摆在你面前了,你却视而不见,甚至把用户的真实反馈,当成了“噪音”。
这岂不是“充耳不闻”,辜负了用户的信任?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结果你却告诉我,你喜欢隔壁老王。”
放在汽车领域,大概就是:“我辛辛苦苦跟你‘共创’,结果你却告诉我,你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造车。”
这是一种怎样的“背叛”?
所以说白了,这种“伪共创”,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伤害用户对品牌的信任。
用户参与了,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结果得到的却是敷衍和忽视,这得多让人心寒啊?
下次再想让他们参与,谁还会愿意?
这就像是“覆水难收”,一旦信任崩塌,想要重建,难上加难。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伪共创”背后,可能反映出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品牌方可能觉得,我们才是专业的,我们才最了解什么车好。
但殊不知,最了解车子好不好用的,永远是那些每天开着它、用着它的人。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乐,我必行之。”
这才是古人的智慧,也是现代企业应有的担当。
如果一个品牌,真的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真的想赢得用户的口碑和忠诚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
而是要真正放下身段,去倾听,去理解,去把用户的声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进。
比如,对于那些被用户反复提及的、影响驾驶体验的“小毛病”,是不是应该优先解决?
对于那些能提升用户便利性的“小设计”,是不是应该考虑引入?
对于那些能让车辆更具个性化的“小创意”,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空间?
这才是“对症下药”,直击要害。
真正的“用户共创”,应该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品牌方提供平台和技术,用户提供想法和反馈,然后双方一起,把车做得更好。
这就像是“精诚合作”,共同成就。
而不是品牌方单方面地“表演”,用户单方面地“被代表”。
想想看,如果某品牌真的能把用户提出的那些关于转向手感、座椅调节、尾部设计的意见,都认真地落实到下一代车型上,那会是什么景象?
用户拿到新车,一定会觉得,这车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这品牌,真的懂我!
这感觉,如同“春风得意马蹄疾”,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那样的口碑传播,比任何广告都来得实在,如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所以,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不是为了煽动情绪。
而是希望通过咱们一贯的风格,让大伙儿都能更清楚地看到,汽车行业的“用户共创”,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说,这次的“共创”是一次“试水”,那么,这次的“试水”,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多涟漪,反而让不少用户感到一丝失望。
这就像是“扬汤止沸”,效果甚微。
希望吧,希望那些真的想做好车的品牌,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学到点什么。
毕竟,用户的声音,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把这些财富,用对了地方,才能真正地“共创”出,让我们都满意的未来座驾。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一个“真诚”的问题。
你真诚地对待用户,用户自然会真诚地回应你。
反之,如果你只是在玩“套路”,那最终,只会“玩火自焚”。
那么,对于这篇文章,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或者,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伪共创”经历?
不妨也跟咱们分享分享。
毕竟,咱们永远都是和大家一起,聊车、懂车、爱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