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降价潮涌起 北京现代纯电SUV入局突围
站在2025年末回望,这一年的中国车市堪称魔幻。德系在降价,日系在促销,美系在让利,韩系在调整,国产车也没闲着——全系车型价格松动成为今年最显著的市场特征。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战。
背后是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缩影。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冲击着传统格局。每个品牌都在寻找新定位。
北京现代在10月底推出的羿欧,恰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11.98万至14.98万的定价区间,让它直接进入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722公里CLTC续航,27分钟快充,这些数据放在两年前还是高端配置。如今已成主流。
但参数之外,更有意思的是细节。
隐藏式门把手支持机械开启——这个小设计解决了电动车主的实际焦虑。前排中央气囊,则是对安全的不妥协。关注刹车眩晕感,体现了对用户体验的细腻把握。
这些细节,或许正是当下车企需要的思考方式。
从巅峰时年销百万到如今市场份额仅剩1%,韩系车在中国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十年。全球第三的现代起亚集团,在中国市场却步履维艰。这种反差值得玩味。
问题出在哪里?
是产品迭代太慢?是智能化落后?还是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有业内人士点出关键:韩系车需要重新定义价值主张。不是比国产车技术好,而是要比国产车更懂中国。这话说得透彻。
如今,丰田把研发决策权转移到中国,日产让中国团队主导开发。跨国车企开始明白:在中国市场,本土化不是选项,而是必选项。
羿欧的上市,可以看作是北京现代的一次回归。用一款纯电产品,重新参与这场游戏。日均1台的销量,占比近三成,算是不错的开端。
最近现代中国增资11%,或许是个信号。
车市的降价潮不会永远持续。当价格回归理性,产品力、品牌力、对本地需求的理解力,将成为更重要的竞争维度。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最便宜的车,而是最对的车。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每个品牌都有机会重新开始。前提是,真正读懂这片土地上的消费者。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焦虑,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