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挖孔机盖外观专利正式授权 设计创新与争议并存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布最新专利授权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汽车的机盖”外观专利正式获批(申请日期:2024 年7月12日,授权公告日:2025年11月11日)。该专利对应的双圆形挖孔设计,与小米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前舱盖高度吻合,标志着这一引发行业热议的设计获得法律层面的独创性认可。此次授权事件不仅展现了小米在汽车外观设计上的探索,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创新与用户认知的平衡课题,相关信息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及权威媒体公开报道。

小米汽车挖孔机盖外观专利正式授权 设计创新与争议并存-有驾

专利核心信息披露 设计独创性获官方认证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专利文件,该外观专利的核心设计要点在于前舱盖表面的对称式圆形开孔结构,专利保护范围聚焦产品造型的独特性。从专利附图可见,挖孔区域采用格栅状设计,既保留了整体视觉完整性,又形成差异化识别特征。天眼查信息显示,该专利申请人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进一步确认了其与小米汽车产品线的关联性。

行业分析指出,汽车外观专利的授权需通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重审查,此次小米挖孔机盖能够获批,意味着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其设计区别于现有车型,具备独立的设计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该专利仅针对外观形态,并未涉及功能层面的技术保护,与此前小米SU7整车外观专利(保护期15年)形成设计专利矩阵。

功能争议回顾 官方回应与升级方案落地

这一挖孔设计自2025年2月随小米SU7 Ultra发布以来,便因功能描述引发用户争议。据媒体报道,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在直播中表示,该设计“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但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实际结构与宣传存在差异,部分测试显示风道未达到预期散热效果,近4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提出诉求。

面对争议,小米汽车于2025年5月8日发布官方声明,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致歉,同时推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今年10月,小米汽车进一步宣布,将从2026年3月起为该配置车主提供“前舱空气动力学免费升级服务”,通过加装套件实现高速行驶时的空气定向导流,提升下压力与散热效率,以技术手段回应用户诉求。

技术设计解析 轻量化与功能性的平衡探索

从技术层面来看,挖孔机盖的设计蕴含多重工程考量。公开资料显示,该前舱盖采用内外6层碳布层压工艺,经热压罐成型后,单盖减重达12kg,为整车轻量化作出贡献,其比强度(245MPa/(g/cm³))远超传统铝合金与钢制机盖。针对开孔可能带来的应力集中问题,小米通过±45° 交错铺层与孔周环向纤维补强设计,确保结构强度符合行业标准。

功能层面,尽管初期存在宣传争议,但专利设计本身具备潜在的工程价值。根据《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规范》(GB/T38534-2020),该挖孔结构通过格栅导流与排水孔设计,可实现雨水分离与气流引导;技术实测数据显示,配合升级套件后,该设计能使整车风阻系数降至0.195,电池组散热效率提升15%,在 45℃环境下高速行驶时,电池温度较传统设计8-10℃,符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T 38031-2020)。

此次外观专利的授权,为小米汽车的设计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后续的功能升级方案则体现了企业对用户反馈的响应。行业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设计创新往往伴随着探索与争议,如何在技术表达、用户预期与实际体验之间建立平衡,成为车企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未来,随着升级服务的落地,这一挖孔设计的实际效能将得到进一步验证,其市场接受度也将逐步清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