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势力”三个字,从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生事物,转变为能够与消费者之间产生共鸣的代名词,传统造车也开始了新的摸索,这其中就包括国内造车的央企巨头,通过自身品牌与技术的梳理与再集结,“央企新势力”应运而生,至此,其所创立的特色发展路径也已经形成,“听取消费需求+造车品质保障”正在成为新能源市场牌桌的新准则。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牌桌,玩家正在重新洗牌。
当“蔚小理”们还在持续为盈利做出种种努力,当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加速自身的产品迭代以强化话语权,另一支全新力量已经悄然集结——“央企新势力”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品牌与产品,并试图刷新人们对央企造车的固有认知。
“长安、东风、一汽”,这些曾经被消费者贴上“转型慢、传统、保守”标签的国内造车巨头,正在通过一系列重组整合与资源整理重构,以全新的姿态回到中国新能源这一战场的中心。
这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换个名字在大家面前做做样子,而是号角、亮出刺刀的实打实战略反攻,以东风整合之后的奕派科技为例,风神L8便是这场反击战当中,最新落下的一枚重子。
#央企出手:以技术体系,稳固“新势力”根基#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年中,中国汽车市场当中有一个主题贯穿其中,也就是整合与重组,这其中尤其以长安、东风这样的央企为甚,长安的体制破壁,东风整合风神、奕派、纳米成立东风奕派科技。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这些动作都能算得上是“重拳出击”,从消费者的视角,这些动作背后也表现出了全新的品牌风貌,以至于央企体制下整合的一些新品牌体系被冠以了“央企新势力”之名。
此前,“央企”与“新势力”,此前在很多消费者眼中,这似乎是站在对立面的两者,但是在“品牌活力、科技感和用户思维”这三点的消费市场刚需下,融合之势早已确立。那么在央企新势力成立之后,如何形成市场的差异化竞争?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传统新势力是怎么在市场当中觅得存在感的。
科技、营销、服务,这应该是传统新势力的三个关键词,这是相较于传统车企最大的不同点,也是其进入市场后给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根本,或者换句话说,传统新势力玩的是科技产品那一套流程,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放大,在转型与智能化唱主旋律的背景下,给到消费者十足的新鲜感。
不否认,传统造车新势力给沉闷多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的理念,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造车新势力作为初次踏入造车领域的企业,对这一行当的了解显然不够深,“造车被他们想的太简单了。”这是很多消费者对于这些新势力的评价。
确实,在这些新造车进入市场之后,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新的痛点,产品虽然走在了科技前沿,但是却走上了快消品的路线;虽然一些产品性能出众,但是品质却被爆出问题,不符合汽车长期耐用产品的特点。
虽然一些消费者对这些“造车新手”报以了更多的包容,但是对于广大刚需购车的家庭消费者来说,这是用车烦恼的根源,也是大幅度降低用车便利性、幸福感的痛点根源。
这些问题,便是“央企新势力”要出手解决的事情。那么“央企新势力”究竟新在哪?与传统新势力又有哪些差异化?我们就以东风刚刚成立的奕派科技为例来进行简单的剖析。
首先,资源不同,传统新势力一般靠融资、代工来造车,毕竟自身没有这方面的底蕴,但是“央企新势力”则不同,其背靠央企集团,有着足够强大的技术资源整合能力,而且是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体系完整布局,那么这就相当于其拥有一个完善的技术储备“弹药库”。
没错,“央企新势力”更看重技术底色,而且此次东风整合奕派科技,掌门人汪俊君便是出自技术领域,那么自上而下,将技术作为主线,毫无疑问这就形成了与“快消式”造车的差异化对比,东风自身储备的量子架构、马赫动力、天元智舱、天元智驾等等,都成为了其征战市场的技术基座。
其次,不同于传统新势力在某项单一技术领域斩获成果,央企新势力打的是技术体系化作战,更注重可持续性以及体系力的支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技术储备足够强大的时候,车企就能够快速调用“弹药库”当中的弹药,并且迅速装填,缩短定义、研发、制造等环节的时间,这也就是在长安、东风这些央企整合之后,为什么能够快速在市场布局新产品矩阵的根本。
同时,在一台汽车产品之上,以技术为核心显然要比营销为核心更加可靠,毕竟汽车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实打实的大宗商品,这不是像手机电脑那样快速换代的科技产品,而是需要长期发展理念作为保障的耐用品。
那么此时,结合传统新势力的“消费意见主导理念”,央企新势力就能够在其向传统新势力转变的过程当中,增加自身的“下盘稳定性”,也就是技术体系的根基,这也是此次东风整合之后,奕派科技的品牌发展路径。
在这样的全新模式下,东风风神L8便是新思维、新技术体系、新市场需求下,东风向市场给出的答案,从这一台车当中,我们就能够集中看出品牌思维的扭转,以及新模式快速落地的成果。
#风神L8:新市场需求下的“答案之书”#
“十几万的家用车,凭什么只能刚好够用?凭什么被迫三年换车?凭什么不能一步到位?”这是风神事业部邓留超在风神L8发布时的“灵魂三问”。
不得不说,这三个问题问出了当下的行业痛点,同时也问到了消费者的心坎里。那么结合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思维转变与市场需求,央企新势力显然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此时进入市场的全新东风风神L8,就像是东风给消费者带来的一本“答案之书”,面对不同且多样化的消费诉求,均能给出一份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风神L8是如何拆解当下家庭用户的需求。
对于家庭消费者来说,很多传统新势力车企推出的“先锋”产品可能并不是十分受用,这些产品更多是面向一些“极客”,用一些冗余的前沿配置来作为吸引人的点,但是这些配置却又由于其处在科技前沿,导致更新换代过于频繁。
这样的产品理念对于追求“踏实、实用、耐用”的家庭消费者来说不太友好,家庭购车,不是为了一个人去买,也不是为了某个单一需求去买,而是要买一个没有“短板的木桶”,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开心用车。
那么此时家庭用户的真实需求就已经可以罗列出来:足够丰富的配置,但不让消费者花没用的钱,消费者花钱买的配置要花在“刀刃”上,而车企要立志于打造几年不过时的耐用品,并且通过技术手段,让一些“高高在上”的配置走入寻常百姓家。
梳理完需求,风神L8又将如何满足?答案很简单,抓住核心痛点给出最优解,具体到产品点之上无非四点:空间、舒适、能耗、安全。这是家用车绕不开的四大核心。
空间自不用说,这是中国消费者的绝对刚需,尤其是家庭出行的第二排空间,更是带来满足感的一个地方,不管是秒变影音房的可调座椅、屏幕角度,还是28 处专门储物的巧思空间,都是风神对于日常实际用车的细致洞察。
在此基础之上,舒适感的提升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是底盘调校、静音工程、动力适配的静谧性,也可以是加大加宽的坐垫所组成的云感舒适大沙发,更可以是冰箱、彩电、小桌板、19扬声器全配齐“豪车感”座舱,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风神L8为了提升舒适,那真是抠细节抠到位了。
坐着舒服了,日常用车也要舒心,作为新能源时代的产品,舒心的一大特征就是更低的能耗,这一点可以说是风神L8的强项,东风的混动理念就是要把能耗降到最低,于是给出了“更多的挡位+涡轮增压发动机+更大的电池”的解决方案。
全球唯一4挡 + ECVT电驱,用中汽中心两个实测成绩来证明自身的硬实力,油耗实测:综合油耗2.4L/100公里,一公里只要0.17元;续航里程实测:2245公里综合续航,满油满电从北京直达广州。这两项关键数据直击家庭消费者的内心,不管是经济性还是便利性,实在是挑不出风神L8有什么毛病。
最后一点:安全。这不仅仅是消费者选择一款车的底线,同时也是东风风神造车的底线,更是目前市场竞品相较于风神L8,难以企及的上限。
马赫电池,装备1200MPa军车级坦克装甲,4重强化电芯安全;车身采用高强度钢强化,车身框架全面升级;全车气囊、气帘围绕;半隐藏式门把手+电释放按钮+机械拉手,不给安全留隐患。可以看到,风神L8对于安全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上面,连门把手这种细节都注入安全的考量。
综上可以看到,东风风神L8算是完美践行了最开始所提到的“新能源市场牌桌的新准则”,既听到了消费者所需,同时也用技术手段解决了当下的行业痛点。
现在的市场大环境,给消费者的感觉可能跟风追求配置堆砌,但是对于家庭消费者来说,买到更多的配置固然是理想化的目标,但是对于家用车来说,在合理的价格下拥有恰到好处的配置更能击中内心。
所以,回到风神L8这台车上,其不仅仅是在配置上不输一些豪车,更是开启了一场“基于用户洞察的技术平权运动”,让消费者在产生需求之后,每每翻开这本“答案之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
此前市场当中有人可能会将理想作为家庭用车的标杆,在风神L8进入市场之后,也会有人将其与之进行对比,但是在这场“央企新势力”的反击当中,作为突击队爆破手的风神L8显然不是要做“市场中第二台理想”,而是要做家用车领域的“第一风神”。
#长期主义:不是慢,而是稳#
从东风央企新势力的品牌定义,再到风神L8的产品落地,这是一次向市场的宣言:“拒绝快消式造车,央企要重新定义造车的理念和标准。”
这个理念和标准是什么?
长期主义是我们近一段时间总能够听到的一个词,也是众多车企在宣扬的品牌主义,但是最终能够落地的又有几个?这是当下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内卷的大背景下去追求快消?还是坚守自身的定力?
在东风整合奕派科技推出新理念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央企在面对市场变化下的灵活,听取消费者的声音,拒绝生产优先的传统逻辑,取而代之的是每日晨会上优先处理用户投诉、把用户口碑作为一号工程;
在同行们为了声量、为了营销不得不随波逐流之际,我们也看到了东风在自身产品上的执拗,不管是200万次的座椅挤压实验,还是超高占比的高强钢军车配方,亦或是马赫电池寿命直接对其整车使用年限的的承诺。
以上种种,让长期主义不再是口号,而是落到实地的具象化特征体现,与此同时,“蔚小理”还在为月交付破万狂欢,东风风神已定下2028年50万辆的目标,这是来自技术自给自足的底气,更是体系力扎根品牌底层的自信。
央企新势力不仅仅追求昙花一现的爆款,而是要打造符合大多数家庭需求的车,至于在这场反击战当中,央企新势力究竟要抢谁的饭碗?答案或许不那么简单,其要做的事情更像是重新定义饭碗的大小。【iDailycar】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