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米汽车和雷军的一句话,在网上可以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的起因是雷军之前在一次采访里说过,“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就这么一句话,被人单独拎了出来,一下子就让很多人心里犯了嘀咕:嘿,雷总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在小米眼里,一辆车的外观比安全还重要?
造车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关系到一家人的生命安全,把“好看”放在第一位,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一时间,各种质疑和猜测的声音都冒了出来,好像小米汽车就是个只在乎外表的“样子货”。
面对这样的舆论,雷军坐不住了,他选择在11月16号这天,连着发了好几条微博,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讲清楚。
咱们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采访。
当时雷军是在聊整个产品的设计理念,他从一个产品经理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觉得在这个时代,一个产品的“颜值”确实是敲门砖。
你想想看,咱们普通人去买车,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不就是这车长得好不好看,顺不顺眼嘛。
如果一辆车的外形设计得特别别扭,可能很多人连走近去了解它性能的兴趣都没有了。
所以,雷军说的“好看是第一位”,其实指的是在消费者选择过程中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这个逻辑本身没毛病,任何想把产品卖出去的公司都会这么考虑。
但问题就出在,这句话被一些人从完整的对话里摘了出来,断章取义地进行传播。
尤其是在小米SU7这款车万众瞩目、即将上市的关键时刻,这种解读就显得特别刺耳。
于是,网上就形成了一种声音,说小米还是老一套的互联网思维,把造车当成做手机了,光想着怎么营销、怎么好看,忽略了最根本的安全问题。
这种说法传得多了,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小米汽车不安全”的坏印象。
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误解,雷军的回应也很直接。
他没有回避,而是把之前自己发的关于汽车安全的微博截图都贴了出来,证明自己一直以来都把安全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
他很无奈地表示,网上有很多人在断章取义,甚至是在歪曲抹黑。
其实,在他过去的很多次发言里,他都反复强调过“安全高于一切”这个原则。
他说,好看和安全根本就不是对立的。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盖房子,安全就是这栋房子的地基和钢筋骨架,是绝对不能有任何妥协的底线。
地基不牢,房子盖得再漂亮,那也是危房。
而“好看”呢,就是这栋房子的外观设计、装修风格。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家既坚固安全,又漂亮舒适。
没有人会说,因为我的房子地基打得特别牢,所以外观就可以随便糊弄一下;反过来也一样,更没有人会说,为了外观好看,地基可以少打几根桩。
所以,雷军的逻辑其实是,在把安全这个地基打得无比坚实的前提下,再竭尽全力把外观做到最好看,让大家第一眼就喜欢上它。
这两件事,一个是造车的“资格线”,一个是市场的“吸引力”,缺一不可。
光说不练假把式,面对质疑,最好的回应就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雷军在澄清的同时,也把小米SU7在安全设计上的“家底”给亮了出来。
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一连串硬核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标准。
首先,小米SU7的设计目标就定得非常高,它是对着咱们国内的C-NCAP五星、欧洲的Euro NCAP五星,还有中保研C-IASI的优秀(G)标准来设计的。
这几个都是国内外最权威、最严苛的汽车安全评测标准,能同时把这几个高标准作为设计底线,本身就说明了小米对安全的态度。
具体来看车身,这是保护车内人员的第一道防线。
小米SU7用的是一种叫“铠甲笼式”的钢铝混合车身结构。
这个名字听着就很结实。
它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用料占比达到了惊人的90.1%,这意味着车上绝大部分的骨架都是用最好的材料造的。
其中,最关键部位的钢材强度达到了2000兆帕。
2000兆帕是个什么概念呢?
咱们可以对比一下,很多潜水艇用的特种钢材,强度也就在这个级别。
也就是说,小米在保护乘客的关键部位,用上了近乎潜艇级别的材料。
还有一个数据叫整车扭转刚度,达到了51000牛米每度,这个数据在同级别的车里是遥遥领先的。
这个“扭转刚度”说白了就是车身抵抗变形的能力。
数值越高,车子在发生碰撞或者急转弯的时候就越不容易变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驾驶舱的完整,就像一个非常坚固的“铁盒子”,牢牢地把人护在里面。
再来说说电动车大家最关心的电池安全。
很多人一提到电动车,最怕的就是电池起火。
小米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甚至有点“偏执”。
他们不光是买别人的电池,还自己研发、自己建厂生产电池包,为的就是从源头上把控安全。
这个电池包被设计成了一个层层设防的“堡垒”。
它有14层硬核的物理防护,还有17层的高压绝缘保护。
为了防止电池“发烧”,它配了一个面积达到7.8平方米的超大水冷系统,时刻给电池降温。
最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搞了一个行业里首创的“电芯倒置技术”。
这个设计非常聪明,一般电池如果发生热失控,高温高压的气体会向上喷,直接威胁到车里的乘客。
而小米把电芯倒过来放,万一发生这种极端情况,能量和火焰会向下喷射到地面上,远离乘客舱。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火烧连营”的风险,做到了他们承诺的“无明火、无热蔓延”。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小米的电池包通过了超过1000项的安全测试,这个数量是国家强制标准的20倍。
这已经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了,而是用一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来打消消费者的所有安全顾虑。
所以,当我们把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细节和雷军的那句“好看是第一位”放在一起看时,整个事情就非常清晰了。
这场风波,其实是一次由误解引发的讨论,但它也恰好成了一个机会,让小米汽车有机会把他们在安全方面所做的、那些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努力,都展示给了公众。
这也让我们看到,如今的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像小米这样新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他们非常清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光靠营销和外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安全、技术这些“内功”修炼到极致,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