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销量上涨却难见新车踪影

奇瑞集团的销量,最近确实挺“吓人”的。

先看一个数据:今年4月份,奇瑞集团卖了200760辆车,同比涨了10.3%。还没完,这里面有87738辆是出口的,占了总销量的将近一半。按理说,这个成绩应该挺让人感慨“国产品牌崛起”吧?但问题来了,不少人反映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数据看着不错,但路上却很少见到奇瑞的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

奇瑞销量上涨却难见新车踪影-有驾

这……听着好像有点不对劲啊?销量亮眼,市场反馈却不匹配。这事儿怎么看怎么像个迷。但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拆开来看。

首先,奇瑞的销量分布其实挺“分散”的。200760辆这个总数,不是只有奇瑞本品牌的功劳。奇瑞集团旗下有一堆子品牌,比如星途、捷途、iCar、智界等等。随便翻一下就能发现,光是捷途在4月就卖了44060辆,占了总销量的20%以上。这么一看,奇瑞自己旗下的品牌们,其实是在“互相抢”市场份额。

奇瑞销量上涨却难见新车踪影-有驾

再捋一下主力市场。奇瑞的出口业务一直是它的强项,尤其是在中东、南美这些地区。4月这8万多辆出口车,看起来很猛,但大部分其实没跑在中国的路上。换句话说,奇瑞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强势。如果只看国内市场,它的存在感其实被不少合资品牌和其他国产头部品牌“稀释”了。

但更深一点讲,这个“分散”和“出口”背后,其实是一种战略。奇瑞这些年一直在搞全球化布局,尤其是一些新能源车,在国外比在国内卖得还顺溜。可能你没注意到,奇瑞那种售价不算高的小型电动车,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特别旺,甚至成了出口主力。这个逻辑跟国内消费者的购车习惯不太一样,毕竟国内新能源车的主战场还挺卷的——光是比亚迪一个品牌就把很多市场空间压得喘不过气来。

还有一点值得提。奇瑞的子品牌多,定位差异化也挺明显。比如星途是偏高端的,捷途看重性价比,iCar则瞄准年轻化和新能源。每个品牌都在试图找到自己的“独特生存空间”,但这也导致单个品牌的国内销量很难“炸”起来。这种打法看着分散,但换个角度想,奇瑞等于把鸡蛋分散到了好几个篮子,风险其实低了不少。特别是捷途,去年全年销量破了18万辆,表现算是个意外的亮点。

奇瑞销量上涨却难见新车踪影-有驾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现实问题了。路上能见度低,还跟地域性有关系。奇瑞起源于安徽芜湖,它在安徽地区的市占率是真的高,甚至可以说是当地人民的“骄傲品牌”。但在北方一些城市,比如北京、天津,这种“地方情结”就没了,能见度自然拉低。再加上北方人传统上对合资品牌更有偏好,奇瑞想打破这种认知壁垒,还需要时间。

不过,销量好看,利润呢?这才是另一个可能“吓人”的点。新能源车和传统车企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研发投入高、竞争压力大,利润空间被挤得很厉害。奇瑞虽然没有完全披露自己的财报,但从行业大环境来看,国产车企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几乎都在走“以量换价”的路子——也就是说,尽可能多卖车,但单车利润可能薄得可怜。

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同行在这方面同样感受强烈。比如蔚来,亏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毛利率虽然比前两年有所好转,但远远还没到“赚钱”的阶段。再看比亚迪,虽然它是国产新能源车的“老大哥”,但为了冲销量,也在用更低的价格抢市场份额。奇瑞的情况或许类似,为了扩张规模,尤其是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它的核心打法可能更倾向于“战略性亏损”,而不是一口气去追求利润最大化。

奇瑞销量上涨却难见新车踪影-有驾

那问题是,这种打法靠谱吗?看谁来评价了。如果你站在短期投资的角度,这些数据多半不太“好看”。但如果站在行业布局的高度,尤其是那些还在争夺“国际市场话语权”的车企,这种战略其实是一种“先跑起来再说”的逻辑。简单点讲,奇瑞的主要目标可能不是“让股东开心”,而是“在更多地方插上自己的旗”。

总结一下。奇瑞销量看着猛,但它的分布和打法决定了,它在国内市场的存在感不会特别高。出口业务是它的强项,而国内的多品牌策略虽然分散了资源,但也降低了风险。至于利润问题,基本可以归类为国产车企的“通病”,大家其实都在“赌”未来。

所以,这事儿看着吓人,但其实还挺有章法的。与其盯着眼前的数字不放,不如多关注它后面怎么走。至于路上奇瑞新车少见?那可能只需要一波“爆款车型”就能解决了。但爆款这东西,不是说来就来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