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当下竞争异常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有一家国产车企敢于逆势涨价,而且涨得还不少,你是不是会觉得这是在自寻死路?事实却冷不丁地反转了。上市仅36天,全新问界M7交付量就突破了两万台——这个价格上调超过3万元的中大型SUV,一下子成了红遍全国的销量明星。在“价格战奋战到底”的今天,凭着实力硬生生杀出一条“价值战”独行路,问界M7的成功不仅仅是销售数字可知的,更是一场汽车行业规则的颠覆。它究竟赢在哪里?又如何在冰冷的市场数据背后掀起了狂潮?
汽车市场还真是个残酷的战场,最近的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各家车企不是在降价促销的路上拔剑弯弓,就是在焦头烂额地绞尽脑汁逃生。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客户的心声,网友们直接开腔吐槽全新问界M7:“不降价5万谁买?”“谁愿意当韭菜?”可听着这些吐槽,问界官方仿佛蛮不在乎,预售价公布后居然没有丝毫下调的意思,定死了最低27.98万元的销售价格。
然而现实却打脸了那些看热闹的人。全新问界M7硬挺着涨价,却在24小时之内接到了超过4万台的大定订单,上市36天后交付突破2万。这简直就是一个汽车界的“起售价格神话”。更有意思的是,这还不是它的最终狂欢,官方坦言,产能受限之下才交付了两万台,要到11月才能爬坡至每月交付突破2万甚至3万台的规模。“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问界可能知道得太透彻了吧?但:它何德何能,让消费者愿意掏出真金白银,吃下这颗几乎是全靠价格撬动的“大瓜”?
要解开价格上调还能畅销的谜团,我们不妨从全新问界M7的“内功修炼”中寻找答案。这家伙可不是家族中的普通成员,它是当红炸子鸡的升级款,投钱,投时间,投技术——这一代车型背后是高达40亿元研发资金的“堆出”型提升。
先看硬件。相较于老款,问界M7的新版本在空间体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轴距从2820毫米直接拉伸至3030毫米,长生生多出了21厘米的车内伸展空间。如此升级,让第三排座位也不再是纯“摆设”,成年人舒适坐、赖得住不想下车成了新的可能。而这些数据对中大型SUV车主而言简直拍着胸口说:“老哥,我懂你!”
再看设计。新款M7不止是大,它还更“亮”。外观设计围绕“星”这一元素,前有星环双翼大灯,后有贯穿式星翼尾灯,能动能静皆流畅优雅。而新增的珊瑚红、海岛蓝、暖云白三种颜色,也让它在审美上稳稳拿捏了当下的时尚脉搏。
21世纪的汽车谁不是“半台智能设备”?M7搭载华为高阶驾驶辅助系统ADS 4,全车34个传感器,360°全方位感知,一系列炫目的技术升级让它在“聪明”这方面有了压倒性优势。同样出彩的还有座舱配置,16.1英寸3K悬浮屏、边框更窄,视觉效果炸裂;副驾屏、后排娱乐屏的加入,赋予每位乘客专属视听体验。配得上“下馆子必点两道硬菜”的中产家庭需求。
但一切真的就这么顺风顺水吗?来得这么轻松?其实故事没有这么简单。尽管问界M7在产品力上做足了功夫,懂得抓住中产车主对家庭空间、科技配置和品质的追求,但它也处在一个暗流涌动的大环境里。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这意味着新能源车企之间的博弈已经变成了肉搏战。为争取市场份额,车企展开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一汽奔腾、埃安、比亚迪等品牌纷纷降价,但后果可以说让人望而却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收入的增长虽然达到5.1%,但利润率却跌至4.98%,甚至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这个现象被不少业界人士归结为“增收不增利”——促销价格虽然撬动了销量,但最终把利润打了个折扣。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全新问界M7逆势涨价,无疑是一次高风险的操作。市场上的声音也存在分裂,消费者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涨价意味着品牌溢价可以“越级打怪”;另一派质疑,这背后是否存在价格操控,销量数字很难维持长久。曾经被称为国产品牌里新能源车价格天花板的问界,能否持续站稳高端市场,始终是场未知的试验。
就在所有人以为问界M7会被价格战大潮吞没时,这个“特立独行者”却给我们上了一堂产品主义的销售大课。问界品牌早已不是单打独斗,它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力量——华为的“智选模式”。
这意味着华为和问界合作很紧密。华为不仅为M7提供一整个技术生态,还直接将汽车业务纳入其庞大的销售渠道。试想一下,华为在全球范围拥有超过6万家门店和专柜,每一家店都能成为问界产品的有力后盾。再加上中国用户对华为这个品牌的高度认同感,问界几乎是踩着这块技术和品牌的大船,向着更高端的市场扬帆远航。
另外,问界品牌多年来积累的市场口碑,也成为助力M7热销的重要因素。去年,问界的高端车型M9就在50万级别市场上拿下了稳定的销量冠军,而40万级别的M8也“不负期望”,累计销量突破10万。前后两个大兄弟已经“探路成功”,给了M7更多底气。带着家族的护城河,它硬生生在中大型SUV这一广受关注的领域,写下了“量价齐升”的新篇章。
即便是华为加码问界,也不能掩盖车市风向的不确定性。年底寒冬将至,购车旺季确实能成为M7销量再创新高的绝好时机,但供需动态并非一成不变。产能爬坡是一场硬仗,华为的技术支持无法解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固有的里程焦虑和技术依赖心理。竞争对手可不会甘心坐视问界一家独大。
不妨特斯拉和比亚迪作为问界的竞争对手,近期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性能更强、价格更优的车型,在同一赛道上也不会留情。再加上马斯克频频在上海亮相,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力度有增无减,从价格到充电站基建全面开弓,进一步威胁了问界的市场地位。用户使用华为智选销售模式的反而可能面临锁定局限——一旦后续支持不足,品牌溢价就将成为一种“虚胖”。
问界M7不仅要应对技术上的挑战,还要面对消费心理层面的长期考验。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上,它能否像大哥M8和M9一样继续站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悬念。
对于问界的成功,我们既佩服它逆势涨价的大胆操作,也不禁心生疑问。这种依托巨头而打造的品牌溢价究竟能否持久?仅凭产品力叠加华为的技术注入,M7似乎还缺少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创新土壤”,属于国产高端市场的真正“自主发声”是否仍在缺位?而价格上的高追求,是否真的能够为消费者在“买车等于买服务”的背景下带来长久体验?
问界M7并不只是一台车,它更是当下中国车市变革中的一个符号。但符号能否变成时代,是否又能成为真正定义市场的新方向,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去观察。
如果说问界M7靠着涨价售罄让我们看见了豪华车市场的另一种选择,那我要问问你——市场的天平真的更倾向于“价值战”了吗?在价格战能让利大众、抢得份额的时候,你愿意为一辆高端智能车支付更高代价,换取技术加成吗?还是会觉得这只是“智选模式的花瓶效应”,一旦风向转变,它同样可能迎来跌落悬崖的一天?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看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