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暴击三连,从保时捷到BBA,智驾赔付最高达300万,价格直逼豪华品牌引发热议

有人说,小米进汽车圈,就是想象中的蜂鸟,但是这次,得乖乖承认,它确实来噻。按理说,年度最炸的事,就是这台——小米SU7 Ultra,价格只比特斯拉Model S Plaid贵一点点,却把豪华品牌的配置套路都搬来了。估算,81万的预售价直接降了28万,折算下来,它的起步才52万出头。你觉得,这是不是在挑衅像宝马、奔驰、奥迪这些传统豪华的底线?反正我觉得,小米这波动作,是不是想用价格屠夫的名号,把整个赛道划得更细。

我真没想到,小米这次敢扎到这个价位。先说配置,碳陶瓷制动盘可是个硬货。我拆开车门那一瞬,看到轮胎的标志,刚题眼就明了——全系都装了倍耐力P ZERO,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跑圈人都懂,这是对操控感的追求。不只是轮胎,24K金车标,倒也别说夸张,小米是不是觉得缺点就是没有亮点?没细想过,这其实也是一种炫耀的点缀。

小米SU7 Ultra暴击三连,从保时捷到BBA,智驾赔付最高达300万,价格直逼豪华品牌引发热议-有驾

它的三电机配置也够燃。前面288kW,后面两个都双425kW,不提速度,魂都要被拉满了——0-100秒2秒出头是肯定的(我估算的,没有量产数据)。而且最高时速350km/h,温馨提示:市区别真装。你说,能跑起来,成本得多高?我算了下,电池换算一下,百公里能耗估计在20度左右,电费成本,可能比普通车还低,但电池的耐用度也是个事:你跑得越快,电池寿命折算也就越短。这是个有得有失的平衡。

小米SU7 Ultra暴击三连,从保时捷到BBA,智驾赔付最高达300万,价格直逼豪华品牌引发热议-有驾

我一直觉得,过去豪华品牌用铝合金、碳纤维,为的就是减重。小米这次也没少花工夫——2座版比5座版懂得少30kg。碳纤维前舱盖减了1.3kg,好像蚊子腿也是肉这句话,他们是真的在用心减重。以前看车,除了发动机,减重是最直观的速度、操控影响。

我还翻了翻笔记,说个奇怪的事。你知道吗,很多人买豪华车除了配置,最看重的其实是所谓的牌子感和未来的保值率。所以,买BBA一线,心里其实也是个稳的态度。而它的售价,假设以53万买宝马5系、奔驰E级,你觉得,中规中矩还是有点太贵了?这也让人疑惑:这次小米的策略,是不是在点穴?它用科技感拉高了档次,又用价格打击了贵族感。

再说智驾。全系标配端到端系统,这算是硬性指标吧?关键是赔偿额度——暴击三连:最高赔付达300万!这赔偿险,你得理解成,小米在跟你赌:我保证安全,若出事,赔得起。你知道,识别广告牌当车这类的BUG修好了了吗?我存疑。一方面,技术还在完善;另一方面,还要看实际测试的数据。

小米SU7 Ultra暴击三连,从保时捷到BBA,智驾赔付最高达300万,价格直逼豪华品牌引发热议-有驾

说到这里,我终于意识到。小米这次的暴击,也有点打草惊蛇的意思——它的目标,可能不只是烧钱搞技术,更是在告诉当年的传统豪华品牌:你们是不是觉得价格定得很高,就能稳坐钓鱼台?不是的。我难免会想到,为什么纯电超跑,市场上能火起来的,还是那几家:特斯拉、保时捷、几大进口品牌。小米敢来插一脚,是有信心的吗?还是说,它只是打个酱油,看看能不能抢点市场?(这段先按下不表)

小米SU7 Ultra暴击三连,从保时捷到BBA,智驾赔付最高达300万,价格直逼豪华品牌引发热议-有驾

而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一场价格战。这个行业,成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尤其是在供应链、研发投入变得更透明以后。你难免怀疑:这价格战,真能持续吗?还是说,谁都知道,车辆的核心黑盒子在软件,硬件成本其实逐年下降,这是个机会点,但心里也会琢磨:这车的耐用度、售后,究竟算不算用得住?它的自我检测能力够不够?我记得,朋友修车时说过:‘这车啊,手机都不如,软件还合皮……’是不是没想过,未来自主驾驶的路,要啥?早已不只是一台车的问题了。

明天你会不会去实地试驾?我也说不好。反正这事,让我总觉得一种新豪华感在萌芽,也许,价格变得亲民,才是未来真正的关键。

(这段时间,你是不是也在想:我到底要不要给自己拼一把买台这种车?)

小米SU7 Ultra暴击三连,从保时捷到BBA,智驾赔付最高达300万,价格直逼豪华品牌引发热议-有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