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最近直接把几个汽车圈大V给禁了,90天不让说话,广告收益也停了180天。
说实话,看到这消息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管了?
这些被封的不是普通吐槽,是专门编瞎话搞事情的。比如那个“小牛说车”,天天盯着蔚来、小鹏猛锤,说什么“隐瞒事故”“学历造假”,结果全是空口白牙。企业告上法庭,账号封了,还赔了60多万。
这不是个例。极氪追着46家MCN要说法,小鹏也赢过类似官司。
连正规媒体都栽过跟头——2013年《每日经济新闻》骂360是“毒瘤”,编数据乱写,最后赔了150万,还得连登十天道歉。
你连报纸造谣都得付出这么大代价,那些靠流量吃饭的KOL瞎编,杀伤力得多大?
但。
一边是黑子造谣,另一边呢?
现在消费圈越来越像饭圈了。
买个车、换个手机,有些人直接把品牌当偶像追。谁说一句不好,立马跳脚骂人,连正常维权都能被喷成“叛徒”。
小米SU7那个事儿太典型了——车主发现车有问题想维权,结果先被一堆“米粉”围攻,说他是“黑子”,逼他自证清白。最后480个人一起举证才洗清嫌疑。
这哪是维权?这是饭圈反黑站上线吧?
为啥会这样?
现在人买东西不光看性能,还看“身份认同”。买了华为就觉得支持国货,买了某电车就觉得加入了一个圈子。品牌logo成了社交标签,谁质疑产品,就像在否定他的选择。
慢慢就变味了——从“我喜欢这车”变成“你敢说我车不好?”,连缺点都不敢提,怕被当成“内鬼”。
另品牌自己也在推波助澜。
雷军讲“为发烧而生”,新势力老板天天说“改变行业”,故事讲多了,消费者真把买车当成支持理想了。
结果呢?批评产品等于否定情怀,谁还敢说实话?
新疆还有个业主,跟装修公司闹矛盾,不走法律程序,直接在车上贴“黑心公司”横幅满街转。最后法院判他侵权,赔钱道歉。
连维权都能搞成饭圈式撕逼,这逻辑是不是歪了?
其实恶意抹黑和饭圈护短,表面看一个黑一个粉,骨子里是一回事——都不要事实,只要情绪。
黑子靠造谣赚流量,粉丝靠骂人刷存在感。
最后倒霉的是谁?
普通消费者不敢说真话,企业躺在“粉丝滤镜”里不改进产品,整个行业陷入内耗。
享界刚出的时候,一堆“铁粉”帮着骂质疑的人,结果路人一看这架势,直接划走:算了,惹不起。
有用户吐槽手机续航虚标,被粉丝追着骂三天,最后只能闭嘴。
你细想,要是没人敢说不好,企业凭什么改?最后大家只能用次品,花冤枉钱。
更麻烦的是,现在数码圈、汽车圈动不动就“开战”。
A说续航长,B粉说拉踩;评测说刹车有问题,立马被扣“收钱黑”。
本来正常的对比、评测,是帮消费者选东西,也是逼企业进步。现在全被饭圈逻辑搅黄了——谁说真话谁挨骂,行业怎么往前走?
中央网信办那句话说得对:“被情绪主导的市场终究行之难远。”
不管是黑公关还是护短粉,靠情绪撑起来的热闹,迟早塌。
那怎么办?
消费者得拎清:我买的是产品,不是爱豆。喜欢续航就夸续航,觉得拍照烂就说拍照烂,别把自己的人格绑在品牌上。
维权该上就上,别怕被骂。重庆有个车主给汽修厂打差评,对方告他抹黑,法院判了:主观评价不算侵权。
法律站在讲真话这边。
品牌也别再玩“情怀绑架”了。
鸿蒙智行做得就聪明:一边悬赏500万抓黑公关,一边开技术发布会晒数据,把焦点拉回产品本身。
FanBeauty也是,创始人是明星,但靠的是酒糟面膜的口碑,不是控评。
平台和监管更得划清线:
什么叫恶意造谣?什么叫正常批评?
微博这次封号,得说清楚是因为“编假信息”,不是因为“说产品不好”。
对那些网暴维权者的极端言论,也得管。法院多判几个“差评不侵权”的案子,大家才敢说话。
市场要的是货真价实。
产品好,自然有人夸;有问题,就得让人说。
黑子砸场子不行,粉丝捂盖子也不行。
咱们普通人其实就图个安心:
买得明白,说得痛快,维权有门,不怕被骂也不怕被骗。
做到这点,市场才健康。
而健康的市场,最后谁不吃红利?
情绪能炒热一时,但撑不起一个行业。
你说是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