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车,销售总把 “智能驾驶” 挂在嘴边。什么自动泊车、全速域巡航,听着特厉害。可真要追问一句:“万一出事了算谁的?” 十有八九就含糊其辞了。
直到最近比亚迪放出消息,说自家智能泊车出问题,公司兜底赔偿。这事儿不大,却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了颗石子 —— 终于有车企敢把 “责任” 两个字摆上台面了。
为啥大家都在说智能驾驶,却没人敢提赔偿?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学开车,教练车副驾都有刹车,这才敢让新手上路。智能驾驶也是一个道理,要是连出事了谁来负责都没说清,再炫的技术也像没装刹车的车,谁敢真信?
去年有个物流自动驾驶的事故,货车在自动避让时撞上了护栏。车企说 “是系统判断失误”,保险公司说 “这属于智能系统责任,不在常规险种里”,最后车主只能自己掏钱修。这种事多了,大家对智能驾驶的信任自然就打了折扣。
说到底,智能驾驶能不能让人放心,就看两件事:一是尽量别出事,二是出了事有人管。前者靠数据积累,跑的路越多、遇到的情况越全,系统就越机灵;后者靠赔偿机制,真出问题了,得有明确的人来兜底。缺了哪一样,都像建房子少了承重墙。
比亚迪敢兜底,不是胆子大,是手里有两张牌。第一张是数据。它卖的车多,尤其是新能源车型,跑在路上就像一个个移动的数据收集站。这些数据能让系统更快学会处理各种路况,出事的概率自然就低。第二张是保险牌照。自己有保险公司,就不用跟第三方扯皮,说好了赔偿就能马上兑现。
特斯拉其实也有类似的优势。它在全球卖了多车,积累的路况数据比谁都全。而且它早就通过旗下保险业务,悄悄把智能驾驶的赔偿机制理顺了。这两家现在就像班里的优等生,不光成绩好,还敢对自己的答案负责。
反观有些车企,要么是刚涉足智能驾驶,数据积累不够;要么是没有自己的保险渠道,想兜底也没底气。结果就是,宣传时把智能驾驶吹上天,真要谈责任就往后缩。
那这些车企就没机会了吗?也不是。可以跟老牌保险公司合作,专门设计智能驾驶的险种;也可以联合起来共享路况数据,毕竟一个车企遇到的情况有限,大家凑一起就多了。但这肯定需要时间,短期内想追上比亚迪和特斯拉,不容易。
其实不只是汽车,所有带 “智能” 的东西都一样。早年飞机刚有自动驾驶时,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现在为啥大家敢信?因为有明确的规则 —— 自动模式出问题,航空公司负责;人为操作失误,另当别论。高铁也是如此,责任边界清清楚楚。
智能驾驶要走的路,大概也是这样。先有技术,再定规则,最后用责任机制兜底。比亚迪这次的尝试,说不定就是这个过程的开始。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以后选智能驾驶车型,别光看参数。多问一句 “出问题了谁负责”,比听多少句 “技术领先” 都管用。毕竟,敢担责的技术,才是真能让人放心的技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