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雷军举办了第六次年度演讲,主题是《改变》。
演讲中,雷军感慨道:“不少人对小米真的不够了解,他们对我们有很多固有的偏见。所以网上经常会看到多话让你很生气,比如说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等等等。那个时候,我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但我想说的是,让雷军陷入内耗的恐怕不光是网友的“不了解”,还有小米汽车上市之后的那次最大风波。
就在前几天,被雷军寄予厚望的小米汽车刚刚召回了近12万辆汽车。
对刚在汽车圈站稳脚跟的小米来说,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技术疏漏,更像是给狂奔的脚步泼了盆冷水,连雷军都彻底没了退路。
9月19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一出来,不少人就看出了不对劲。小米要召回2024年2月到2025年8月生产的SU7标准版,一共116887辆,原因是智驾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的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更关键的是,召回编号里的字母——“S”代表安全缺陷,“I”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这意味着小米不是主动认错,而是被监管部门查了之后才不得不召回的。
对比之下,一汽丰田、小鹏最近的召回都是带“V”的主动召回,一对比,小米“不够老实”的印象一下就立住了。
这事儿很容易让人想到今年3月29号的安徽高速事故,那起事故里,开着智驾功能的SU7遇上高速施工路段,最终导致三位女大学生不幸离世。事故之后舆论就炸了,现在再看召回原因,简直是精准对应上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最近在征求意见的智驾新国标里,专门加了个“B类道路环境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场景几乎是1:1复刻了那次事故现场。
这明摆着是把小米的教训当成了行业的“负面教材”,用国家标准给所有车企划下安全红线,小米算是被钉在了行业整改的案例板上。
最让人心头沉甸甸的是,事故过去快半年了,官方调查结果还没出来,但召回原因和新国标场景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小米的智驾技术确实存在短板。
虽然现在还没法确定小米要负多大责任、赔多少钱,但光是“安全隐患”四个字,对消费者信心的打击就够致命了。
要知道SU7卖21万到30万,买的人图的是小米的技术和口碑,可要是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没法保障,谁还敢把命交到这台车手里?
其实消费者不怕车企犯错,怕的是犯错后的态度。OTA升级确实方便,点一下就能更新,但这不能变成安全漏洞的“数字创可贴”。
汽车不是手机,出了问题顶多重启,车要是在高速上出岔子,可是要出人命的。小米从做手机起家,习惯了快速迭代、抢占市场的节奏,但汽车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快”,而是“稳”。
之前为了赶进度、冲销量,是不是在智驾测试上打了折扣?是不是对极端场景的考量不够周全?这些问题雷军和他的团队必须想清楚。
说起来,小米汽车的起点不算低,SU7刚上市时也确实火过一阵,可再火的爆款,也经不住安全问题的冲击。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看着小米,监管的“紧箍咒”已经念起来了,新国标把安全门槛抬得更高,消费者也拿着放大镜挑毛病。要是小米还抱着“先上市再优化”的老思路,迟早会被市场抛弃。
这事儿不光给小米敲了警钟,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是个提醒:智驾技术再先进,也不能脱离“安全”这个根基。
车企们总在比拼谁的自动驾驶级别更高、谁的功能更花哨,却忘了技术的本质是服务于人,是守护生命。消费者不是车企新技术的“试错员”,更不能用生命来为技术缺陷买单。
雷军曾说“为小米汽车而战,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现在看来,这场战斗比他想象的更残酷。
召回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整改、对事故的交代、重建消费者信任,每一步都得走得扎实。毕竟在汽车圈,口碑是攒出来的,也是毁得起的,而安全,永远是不能触碰的底线。
希望小米能真正吸取教训,把对生命的敬畏刻进产品里,不然再响亮的口号,也撑不起一个没有安全根基的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