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的车圈给我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是所有人都疯了,但疯的方向还不一样。前脚小米刚用价格把桌子掀了,后脚蔚来乐道就差把桌腿都给劈了当柴烧。大家以为卷价格就是终局的时候,小鹏突然不声不响地站出来,默默掏出了一个巨大的扳手,对着所有人的充电口,来了一次物理超度。
事情是这样的,小鹏搞了个P7的充电挑战,10%到80%充电,最快的哥们只用了11分56秒。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停好车,插上枪,去服务区买瓶红牛,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根烤肠,还没等烤肠加热好,手机APP就提示你:大哥,充满了,可以滚了。
你以为你在充电,其实你在参加竞速比赛。这已经不是在解决充电焦虑了,这纯粹是在制造“服务区消费选择困难症”。
我必须得说,小鹏这种行为,非常不务正业,非常值得鼓励。在所有人都挤在智能驾驶和冰箱彩电大沙发这条道上,准备修仙渡劫的时候,小鹏突然喊了一嗓子“诶我不玩了”,然后另辟蹊径开始修炼起了“雷电法王”的金身。当别人还在比谁的“元神”算力强,谁的“法宝”激光雷达多的时候,小鹏已经开始琢磨怎么把天劫的闪电直接抽出来给自己当充电宝了。
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最好的防守不是固守城池,是直接把对手的粮仓点了。最好的进攻不是你出一招我拆一招,是趁着对手还在摆pose,直接一记“闪电五连鞭”抽在脸上,问他:“年轻人,你顶不顶得住?”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小鹏P7这次充电表演,就是连桌子上的蜡骨蜡烛都没放过,吹熄了还揣兜里带走,主打一个颗粒归仓。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特别犬儒。车企们天天喊的那些高大上的技术名词,什么“端到端大模型”,什么“全域800V”,什么“碳化硅”,你跟消费者说这些,他们听得懂吗?听不懂。普通人能理解的是什么?是我上个厕所的功夫,车充满了。是我喝杯咖啡的功夫,又能跑四百公里了。
这是一种反技术崇拜的民粹式解构。你技术再牛,参数再高,最后都得落到“老百姓觉得爽不爽”这个最朴素的维度上。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特斯拉车主,对此深有体会。当年我开着我的Model 3,最自豪的就是那个超充网络。但讲真,那个充电速度,在今天看来,就跟大哥大一样,充满了年代感。你看着功率曲线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想盘一盘手里的串儿。
而小鹏现在干的事情,就是把这个充电过程,从一个需要“忍耐”的时间,变成一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这他妈的简直就是掀桌子!它直接把评判标准给改了。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电池大,现在可能要比谁的膀胱小了,因为你很可能憋不到充满电。
这种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各大门派都在苦练内功心法,追求一甲子、两甲子的功力。突然有个愣头青,他不练内功,他去搞了个加特林菩萨。你内力再深厚,能顶得住一秒钟三百发的物理普度吗?
小鹏的S5超快充桩,峰值功率干到450kW以上,这是什么?这就是那个加特林。你的电池就是那个弹匣。只要你的“金钟罩铁布衫”(电池温控和BMS)顶得住,理论上就能无限接近这个速度。这就把问题从一个单纯的“车”的问题,变成了一个“车+桩”的生态问题。
这才是最骚的。
因为它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壁垒,一种品牌玄学。以后小鹏车主在外面充电,看到自家S4、S5桩,心里就跟看到亲人一样。而别的车主,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默念一句“典中典”。这种优越感,比你零百加速快一秒,来得更直接,更日常。
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那种极客范儿和马斯克的精神图腾。会买蔚来的人,就是享受那种海底捞式的服务信仰。那以后会买小鹏的人是什么?可能就是一群急性子,一群坚信“时间就是金钱,朋友”的效率狂人。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会让你为它的优点而自豪,为它的缺点去辩护。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小鹏可能自己都没想到能这么快,属于是整活整出了真功夫。他们可能只是想秀一下肌肉,结果一不小心把练功房给拆了,顺便告诉隔壁几个还在扎马步的兄弟:“时代变了。”
这种变化是致命的。它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第一,它让“续航”这个词的权重下降了。当充电和加油一样快的时候,你还会在意标称续航是700公里还是800公里吗?反正都是中途停一下的事儿。这就像手机快充普及后,大家对电池容量的焦虑感明显下降了一样。我手机只有20%的电了,但我丝毫不慌,因为我知道插上电,一集泡面番的功夫就回血了。说到泡面,我小时候总觉得康师傅宣传的3分钟是骗人的,因为我加个蛋进去总要多煮一会儿。你看,生活里充满了这种小小的“功率不匹配”。
第二,它会逼着所有新势力,甚至传统巨头,都必须跟进这场“补能闪电战”。你再不搞超快充,再不铺设自己的“能量棒棒糖”网络,你的用户就会在服务区里,被小鹏车主用那种“关爱智障”的眼神无情扫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降维打击,比价格战还伤人。同行看了也得傻,哭晕在厕所里,一边哭一边还得打电话给采购:“加大加大加大,给我上最大功率的模块!”
所以,小鹏这次充电挑战,表面上是一次营销活动,实际上是一次“战争宣言”。它宣告了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已经从卷产品本身,进化到了卷补能生态。谁能让用户最爽、最快、最无感地完成补能,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那么,这个终极目标,“充电5分钟,续行200公里”,多久能实现?
我的结论可能有点耍流氓。我认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根本不在技术,而在于搞基建的决心有多大。只要车企们真的被逼到了“不成仙,便成盒”的绝境,愿意像当年运营商铺4G基站一样,不计成本地去铺设超充桩,那这个目标分分钟就能实现。
所以,你看,所有技术问题的本质,最后都是一个“掀桌子”的决心问题。不把你逼到悬崖边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跳多远。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