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92年神预言:中国应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新能源

今天咱们聊个话题,看看现在满大街跑的电动汽车,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最近十几年才兴起的新鲜玩意儿。

但如果告诉你,早在三十多年前,当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还在琢磨怎么攒钱买台彩色电视机的时候,就有一位老人,给国家提了个建议,说咱们干脆别费劲跟西方学造汽油车了,直接跳过这一步,去搞电动汽车。

你听到这话,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钱学森92年神预言:中国应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有驾

这在当时听起来,简直就像是说我们别学走路了,直接学飞行吧。

这位有如此超前眼光的老人,就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1992年,他正式向国家递交了一份建议书,核心思想就是咱们国家发展汽车工业,应该直接把重点放在新能源上。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毕竟那个年代,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整个国家的汽车保有量还非常低。

在这样一个连汽车都还没普及开来的社会,去谈论用电池驱动的汽车,确实显得有些“好高骛远”。

那么,钱学森先生究竟是看到了什么,才敢在三十多年前就下这么一盘大棋呢?

要理解他这个想法,我们得把时间再往前倒推一些,回到1973年。

那一年,中东地区爆发了战争,阿拉伯产油国为了对抗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联合起来搞石油禁运,还大幅提高油价。

一夜之间,整个西方工业世界都慌了神,加油站门口汽车排起的长队望不到头,工厂停产,经济衰退,这就是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

这场危机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也让当时的中国科研界和高层领导感到深深的忧虑。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工业命脉,完全建立在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资源上,那实在是太危险了。

这就好比脖子被别人掐着,人家一收紧,你就喘不过气来。

这种对能源安全的焦虑感,一直压在心头。

钱学森92年神预言:中国应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有驾

正是带着这种深层次的担忧,钱学森开始思考中国的长远发展道路。

他分析得很透彻,在内燃机,也就是我们说的汽油发动机这个领域,西方国家已经玩了一百多年,技术积累非常雄厚,各种专利壁垒高得吓人。

我们作为一个后来者,再去追赶,难度极大。

就好比一场长跑比赛,人家已经跑完了大半程,我们才刚刚站上起跑线,想追上去反超,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我们拼尽全力,把发动机热效率提高一点点,也只是在别人划定的跑道里艰难前行,始终无法掌握主动权。

所以,他的思路非常清晰:既然这条路这么难走,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换一条新路走呢?

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甚至可以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提前布局,实现“换道超车”。

当然,光有想法还不行,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我们连像样的汽油车都造不出来,哪来的底气去搞技术上更复杂的电动车呢?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

其实,钱学森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的底气,来源于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另一项重要布局——“863计划”。

这个计划是在1986年启动的,目标就是瞄准世界前沿的高技术领域进行攻关。

钱学森是这个计划专家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在讨论未来技术方向时,他敏锐地抓住了“电化学储能”这个关键点,并且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电池技术将是未来交通工具的“心脏”。

更厉害的是,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思路,叫做“用航天体系的方法来搞动力电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其实说白了很简单。

钱学森92年神预言:中国应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有驾

搞航天工程,比如发射火箭、卫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绝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能有半点差错。

所以航天系统里有一整套非常成熟的管理办法,比如怎么给设备散热,怎么设计备用系统以防万一等等。

钱学森认为,可以把这些在航天领域已经验证过的高标准、严要求,直接拿来用到汽车电池的设计和制造上。

这种跨界的“降维打击”思路,一下子就为中国电动车的研发指明了方向,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直接从最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入手,而不是像传统车企那样先有车再改电。

理论归理论,实践起来总是充满坎坷。

1994年,国内一个研究所好不容易试制出了第一批圆柱形的锂电池,结果拿到现场一测试,发现电量小得可怜,也就够点亮几盏小灯泡。

当时就有在场的人开玩笑说:“就这玩意儿还想推汽车?连个自行车都带不动吧。”这话传到钱学森耳朵里,他一点没生气,反而笑着说,有人嘲笑,说明大家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了,这是好事。

随后,他积极联系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把研究电池材料的、研究散热结构的、研究控制系统的专家们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攻关。

他还提出了一个在当时非常超前的理念,叫做“用市场倒逼实验室”。

他觉得,科学家不能总关在屋子里画图纸,追求理论上的完美。

应该先把东西造出来,哪怕它不完美,有很多缺点,也要大胆地把它投放到实际生活中去,让老百姓去用,去体验。

然后把收集到的各种问题和反馈,再拿回实验室去研究改进。

钱学森92年神预言:中国应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有驾

1998年,上海街头就真的出现了二十辆试验性的纯电动出租车。

这些车续航很短,不到一百公里,充电也不方便,但却成了城市里的一道新风景。

开车的司机师傅说,这车没噪音,起步平稳,车里也没汽油味,乘客坐上来都觉得很新奇。

正是这些来自第一线的真实反馈,为后来改进电池安全、优化电控系统提供了最宝贵的数据。

钱学森看到报告后就批示说:“问题虽然多,但都能解决;不要怕出丑,就怕我们站着不动。”

更体现钱学森战略眼光的是,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就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手里的几张好牌。

第一,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世界第一,而稀土是制造高性能电机的关键材料;第二,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光照资源非常好,非常适合发展光伏发电,可以为电动车提供清洁的电能来源;第三,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让我们有能力去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加快研发进程。

他认为,只要我们把储能(电池)、电驱(电机)和基础设施(充电网络)这三件事同步推进,就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后来的发展,也确实印证了他的判断。

从2004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电动车示范计划,到后来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在安全性和寿命上取得重大突破,再到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双双超过了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0%,这是全世界都瞩目的成绩。

从1992年那份建议书算起,三十多年的时间,当初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构想,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实。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钱老的预测也并非百分之百准确,比如他曾乐观地估计氢燃料汽车会更早普及,但实际上由于技术和成本问题,氢能的发展要慢得多。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战略层面为国家指明方向的伟大贡献。

科学探索本就如此,关键在于找对大方向,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