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国产汽车大佬的天地,简直就像是冰火两重天的映照。
火热的一面,当然是账上的光鲜亮丽啦。去年,公司整体收入攀上了657.3亿元,比上一年多了18.2%,看着这些数字,真是不由得觉得挺振奋的。
今年九月,单月交付了35500台,达到了新纪录。不过,背后隐藏的那一块阴影,也让人心头一紧,那个裂缝看得人直皱眉头。
在人们眼中光彩夺目的业绩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高达224亿元,甚至有人说是230亿元的全年净亏损。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国际一流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直接诉到美国法院,控告其涉嫌证券欺诈。消息传开后,港股市值在一天之内就缩水了超过120亿港元。
令人忍不住想问,这辆外表炫丽的跑车,真正推动它前进的,是不是一台源源不断的强大引擎,还是说它只是在靠外部输血在维持,燃料快用尽时就要熄火呢?
烧钱换不来明天
这家公司一直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为了打造一条无人能超越的“护城河”,他们拼了命地投入资金。而最具代表性的一块,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换电站网络。
这主意听着挺不错的,三分钟搞定换电,搞定纯电车的续航焦虑问题。
可是实际情况可就惨得很,一座换电站的起步投入就得350万元。这么多年来,光这项投入就差不多砸了将近150个亿。
那样换来的到底是什么呢?这堆像金子一样的换电站,日均不过给它服务个32回罢了。
得知道啦,里面算的盈亏平衡点是每天少说得得50次服务。这一来,大部分换电站基本都在不停地亏钱。
数据显示,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是,全国大概只有18%的换电站能赚到钱,而且大部分都挤在几个车流最旺的大城市里。
这种模式根本没法大规模推广,光是换电业务,去年一年就亏了31.2亿元。
曾经引以为傲的速度优势,随着快充技术飞速发展,逐渐被削弱了。当初构想的资产壁垒,现如今更像是一片难以自拔的财务泥潭。
再说那些所谓“极致体验”的服务,就像豪华的NIOHouse体验馆、一键充电,这些看似贴心的设计,背后可是付出了不低的管理和运营费用。
把用户体验放在财务状况之上的做法,就像个无底洞,不断蚕食原本就紧绷的资金链,还让公司的亏损压力越发沉重。
一条道走到黑的代价
要是说重资产的方式是在财务上拉了后腿,那这家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孤注一掷”更像是一次严重的市场判断失误。
当别的竞争对手都纷纷选择增程式混动,抢占市场大好时机,它的创始人却直言不讳,坚持只专注纯电动,毫不动摇。
这样的坚守,听上去挺有情调的,但实际上市场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现在,三十万以上的SUV市场里,增程式车型的份额已经超过了45%。邻近的理想汽车,靠着这条路线,2023年竟然赚了120亿净利润。
相比之下,这位坚持纯电“正统”路线的车型,代价也是挺大的。它在同价位段的纯电动车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8%逐步 shrinking 到去年的18%。到2023年,每卖出一辆车,平均亏损都超过了13.5万元。
这样的抉择,明显跟市场主流的需求碰撞得挺激烈的。
更让人费脑子的是,公司一直挺得意的自研实力,似乎也开始有点儿不稳定的苗头。去年,公司在研发上投了135亿元,数字比小鹏和理想都高,可问题是,花钱了,团队却变得不那么稳当了。
智能驾驶团队里的核心骨干,竟然在半年时间里走了7个人,就连技术规划的首席专家胡成臣也是在去年六月底离开的。
这情况已超出一般员工流动的范围,市场报告甚至提醒了“研发断层风险”。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有带来稳固的技术带头人。
可能是主品牌增长遇到瓶颈,让人感到有点焦虑,公司便推出了两个新品牌:面向家庭市场的“乐道”和偏向低端的“萤火虫”。
结果如何呢?到了九月份的交付数据里,“乐道”和“萤火虫”这两个小品牌的销量总和,竟然已经超过了主品牌“哥哥”了。
看起来像是在开拓新局面,但说到底,也算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它侧面反映出主品牌在高端纯电市场已经到达了瓶颈,企业不得不“降级”去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就跟它一直坚持的高端形象搞得有点儿矛盾,内部产生了一种难以调和的拉扯,就像两只手互相拉扯,搞得挺尴尬的。
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悬了
所有宏伟的梦想都得靠钱来撑场面,这家公司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靠外来资金不断注入,才能维持发展。
从中东的土豪CYVN,到安徽国资委,再到一、二级市场经历的19轮融资,总共筹集了超过1200亿元的资金,才算是勉强让它继续运转。
不过啊,这条资本“生命线”的根本——投资者的信赖,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一道道令人胆寒的裂缝。GIC提起的证券欺诈案,就是最明显的危险信号。
诉讼的要害指控,就在于他们利用一个叫“武汉蔚能”的关联公司,虚报了收入,还遮掩了亏损,结果欺骗了投资者。
哎,这事儿是不是挺熟悉的?早在2022年,美国的做空机构灰熊就曾发过类似的指责。
那会儿,公司赶紧澄清了,还搞了个内部调查,但现在,GIC的起诉又把那会儿的迷雾重新带回了眼前。这不再是个别的事情了,而变成了一种反复出现的质疑模式。
GIC的动作可不是闹着玩,它象征着全球一流投资机构公开表达的不信任,等于是狠狠地打击了公司信誉,这事儿可大了。
诉讼消息一出来,股票当天盘中一度直奔跌超12%,对于那些靠海外融资撑场面的国产车企来说,简直就像是掏空了根基一样。
信任彻底碎裂的背后,揭示出这家公司那坚固的财务屏障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手握420亿现金资产,听起来挺吓人的,但一看手头的流动负债居然高达574亿,心里就有点打鼓。流动比率只有0.99,就是说连最基本的短期还债能力都快出问题了。
这点现金,按着目前的花费速度,也就能用两年左右。换句话说,得一直“输血”才能维持下去。
而如今啊,市场的耐心正在迅速被耗掉。资本市场的规矩变了,没人再追故事情节了,大家只关心那些真刀真枪的业绩表现。
到了今年年头,这家公司的品牌连续三个星期都掉出了新能源销量排行榜前十名。
市场这么冷淡,肯定会直接打击它未来的融资实力。要是花钱快过筹钱的速度,再厉害的帝国也会一下子倒塌。
结语
董事长把今年定为“战略验证年”,目标是重现特斯拉2019年的盈利转折点,喊出了销量翻一番达到40万辆、毛利率升到15%的宏伟目标。不过话虽这么说,口号终究只是口号罢了。
这家企业目前的难题,归根到底就是远大的愿景和实际运营之间搞不懂调调。靠重资产堆出来的“护城河”,反倒成了自己陷入财务泥潭的原因。
那种拼死一搏的技术方案,结果让它错失了当下的市场大好时机。再加上对外部资金的过度依赖,一遇到信任出了点问题,整个支持就变得摇摇欲坠。
这三根被寄予厚望的“杠杆”,一边想要撬动未来,一边也把公司自己弄到了一个极不稳妥的陷阱里。
今年这个“战略验证”呀,不光是看销量和利润咋样,更主要的是看看这套模式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它得在维持长远价值和保证眼前生存之间,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平衡点。
凭借稳固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运营路径,去逐步修补那碎成片的投资者信心。不然的话,一旦杠杆彻底失衡,迎来的一定是崩塌的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