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号那天,杭州有点不一样。空气里除了桂花香,还多了一丝火药味。吉利银河M9,一款大六座SUV,公布了正式售价,17.38万起。
这价格一出来,感觉整个牌桌都被李书福给掀了。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大家聊起大六座SUV,脑子里蹦出来的还是理想L8、问界M8这些,动不动就三四十万起步。仿佛这个级别的车,天生就该贴着“轻奢”的标签,是中产家庭咬咬牙才能够得着的美好生活。华为和理想,一个靠技术光环,一个靠精准的用户洞察,确实把这片市场玩得风生水起,也让中国品牌第一次在这个价位站稳了脚跟。
他们就像两个在新大陆上率先插旗的探险家,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制定了游戏规则。这个规则的核心很简单:大空间、家庭场景,再包裹上智能化的外衣,然后,定一个配得上这份“体面”的价格。市场也认,毕竟在2020年以前,这块地盘还牢牢攥在那些挂着洋品牌的合资车和豪华燃油车手里。新能源的浪潮一来,理想和华为扶持的问界,算是给中国汽车挣回了面子。
市场需求也确实在那儿摆着。随着二胎、三胎家庭越来越多,一辆能塞下全家老小的车,成了刚需。根据一些机构的统计,2024年主流品牌的六座SUV卖了差不多82万辆,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能冲到百万辆。多出来的这二十多万辆,就是所有人眼里的肥肉。
可谁也没想到,李书福这个“造车老师傅”,压根没打算按别人画好的道走。银河M9这一定价,比两个月前的预售价直接低了两万块,这在汽车圈里不多见。更要命的是,它把一款大型SUV的价格,直接打到了很多合资品牌紧凑型、中型五座SUV的区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性价比”了,这是在告诉所有人:所谓的大车必贵,所谓的品牌溢价,可能就是个被吹起来的泡沫。
于是,有趣的一幕发生了。早先进场的理想和问界,辛辛苦苦教育了市场,告诉大家“奶爸车”也可以很酷,可以充满科技感。他们把“家庭刚需”这个标签擦亮了。结果,吉利银河M9接过了这个标签,反手又贴上了一个“科技个性”和“价格屠夫”的新标签。它用吉利的全域AI技术,告诉你移动的家也可以是个聪明的伙伴,而且拥有这一切,并不需要你掏空六个钱包。
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降维打击。当理想和问界还在强调自己是“500万以内最好的SUV”时,李书福直接把价格拉到了20万以内,然后告诉你,我的顶配,带三电机四驱和高端智驾的,也才23万出头。这让之前那些关于“高溢价”的行业迷思,显得有点尴尬。难怪预售一开,24小时就涌进来超过4万张订单,大家用真金白银投了票。
所以,李书福堵死的,到底是什么路?他堵死的,不是后来者的路,恰恰是先驱者们用高定价构筑起来的“护城河”。他用一个“掀桌子”的姿态,强行把所有玩家拉回到了一个更残酷的战场:价值本身。
这背后,是吉利这种传统车企深不见底的体系能力。从供应链的控制,到生产制造成本的摊薄,这些是“造车老师傅”几十年攒下的家底。当他决定用这些家底去换市场的时候,那种冲击力是惊人的。
一个属于中国家庭的,更公平的汽车消费时代,可能真的要来了。而那些曾经的领跑者,现在睡得着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