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巨头转型是“高瞻远瞩”?扒开潍柴一看,里面只有两个字

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魔幻的现象。

越是那种家大业大、看起来稳如老狗的传统巨头,这几年折腾得越是欢实。

一会儿搞AI,一会儿搞新能源,一会儿又跨界玩儿些你看不懂的骚操作,感觉就像一个功成名就的老大爷,突然开始在广场上练起了霹雳舞,腰都要闪了,但表情异常坚定。

外人看着是热闹,是“战略转型”,是“拥抱变化”。

但你要是把这层皮扒了,看到里面的骨头,就会发现驱动这一切的,往往不是什么高瞻远瞩,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对,就是恐惧。

今天咱们要聊的潍柴,就是这么一个正在疯狂跳霹雳舞的大块头。你以为它是在秀肌肉,其实它是在给自己找活路。

这事儿比你看的任何商战片,都来得现实和残酷。

你以为巨头转型是“高瞻远瞩”?扒开潍柴一看,里面只有两个字-有驾

很多人一提到潍柴,脑子里就是三个字:柴油机。

没错,它是这个领域的绝对王者,马路上跑的大卡车,工地上轰鸣的挖掘机,很多心脏都是“潍柴造”。按理说,守着这么大一块自留地,躺着收租都能收到手软。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你看看现在满大街跑的绿牌车,听听“双碳”目标念的紧箍咒,就知道光靠烧油过日子的好时光,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一个靠内燃机技术站上巅峰的公司,最大的恐惧是什么?

是有一天,大家都不需要内燃机了。

这就好比你是天下第一的宝剑铸造师,突然有一天,所有人都开始用激光枪了。你铸的剑再锋利,再削铁如泥,也只能挂在墙上当个摆设。

所以潍柴这几年的所有动作,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旧大陆还掌控雷电的时候,不计代价地建造通往新大陆的诺亚方舟。

它的第一招,就非常简单粗暴,叫做“出海不如跨海”。

听起来挺文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去人家地盘上点头哈腰卖东西了,直接把人家的技术、品牌连着厂房一起买回来,变成自家的。

这操作就像武侠小说里,你武功遇到瓶颈,不是去偷学秘籍,而是直接花钱把藏经阁买下来,连扫地僧都给你打包签了终身合同。

潍柴的“购物车”里,有一长串闪亮的名字:德国的凯傲、法国的博杜安、美国的德马泰克……全是各个细分领域里的隐形冠军。

尤其是2012年拿下德国凯傲,那会儿可是中企在德国最大的一笔并购。凯傲是干嘛的?欧洲叉车一哥,全球第二。这还不算完,凯傲旗下还有个搞高端液压的。

潍柴这一榔头下去,直接砸开了自己技术版图上的两个天灵盖:高端液压和智能物流。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买买买么,有钱谁不会?

错了,真正的牛逼之处在于消化。很多公司海外并购,最后都搞成了两张皮,各玩各的,钱花了,技术没学到,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潍柴不一样,它的逻辑是“一家人,一起干”。它把凯傲的液压、叉车、智能物流业务,整个搬到山东来建厂落地。这叫什么?这叫强制技术转移。

通过这种方式,潍柴把自己在大缸径发动机、高端液压、CVT动力总成、燃料电池这些领域的短板,硬生生给补齐了。这不是简单的“1+1>2”,这是给一个肌肉猛男,直接装上了一个超级大脑和一副钢铁骨骼,战斗力瞬间爆表。

这就是利益博弈的现实:在牌桌上,当你实力不够时,最快提升实力的方式,就是把对手的牌直接买过来。

当然,光靠买是成不了真大哥的。在自己的老本行里,潍柴更是把“拼价格不如拼价值”这句话玩到了极致。

怎么理解?

就是当所有同行还在为怎么一箱油多跑十公里而卷生卷死的时候,潍柴已经把柴油机的热效率干到了53.09%。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就像大家都在想办法把毛巾拧干,有的人用手,有的人用机器,结果你上来直接用工业级压机,把毛巾里的每一个水分子都给挤了出来。这已经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了。

你可能会问,就提高这么几个百分点,有啥用?

用处大了去了。按照全中国的柴油机保有量算,这点效率提升,每年能省下几千万吨的油,减少近亿吨的碳排放。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两件事。第一,我在旧赛道上,依然是你们所有人都无法企及的神。第二,你看,我搞传统动力,也是在为国家的“双碳”目标做贡献,求生欲拉满。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AIDC,也就是数据中心搞得飞起。数据中心最怕什么?断电。所以备用电源是刚需。而大功率发电机组,恰恰就是大缸径发动机的用武之地。

潍柴提前十几年就开始布局这块,等风口一来,它的产品直接喂到嘴里。今年上半年,数据中心产品销量暴增近500%。

看到了吗?一个濒临被淘汰的老技术,换个场景,立马就成了新的增长爆破点。这就是价值战的精髓:不跟你在红海里拼刺刀,而是用我的长板,去捅你没想到的地方。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核心就一个逻辑:老业务要做到别人无法呼吸,新业务要找到别人看不到的蓝海。这背后没有半点瞎积薄发的侥幸,全是刀刀见血的精准算计。

如果说,买技术和挖潜能是给旧躯体续命,那潍柴的第三招,就是赤裸裸地在给自己造一副全新的身体。

这就是新能源。

在新能源这个领域,观望者和行动派的下场,是截然不同的。

潍柴显然是后者。

它怎么做的?

快,准,狠。

你以为巨头转型是“高瞻远瞩”?扒开潍柴一看,里面只有两个字-有驾

第一步,全产业链布局。电池、电机、电控,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一上来就发布全系列商用车动力电池。

第二步,产能快速落地。烟台那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从发布到首台产品下线,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这种速度,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快种快收。

第三步,市场数据说话。上半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增速37%,动力电池销量翻了近一倍,新能源车销量更是暴增255%。

为什么要这么急?为什么要把宝压在一个全新的赛道上?难道不怕翻车吗?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

对于一个巨头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变革带来的风险,而是不变革带来的必然死亡。

你觉得他们在赌?

不,他们是在逃命。

他们是在用今天在旧世界赚到的真金白银,去购买一张通往新世界的船票,哪怕这张票贵得离谱,哪怕这艘船可能漏水。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潍柴的这些操作,你就能理解那个在广场上跳霹雳舞的大爷了。

他的每一个动作,看起来滑稽又用力过猛,但都指向一个最朴素的目标:活下去,并且要活得比以前更好。

出海跨海,买的是续命的技术;深挖价值,榨的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滴红利;All in新能源,造的是未来的诺亚方舟。

这三件事,哪一件是容易的?哪一件不是在走钢丝?哪一件不是在跟自己过去的成功路径说再见?

你以为巨头转型是“高瞻远瞩”?扒开潍柴一看,里面只有两个字-有驾

所以别再简单地把这些巨头的转型看作是高大上的战略规划了。本质上,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与时代对赌的求生之战。

它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只有冷冰冰的计算和对被淘汰的恐惧。

而这,恰恰是商业世界最真实,也最迷人的地方。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