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排量才50ml、只生产1年的小摩托,凭啥三十多年后还让改装玩家抢着要?
二手价能炒到当年新车的3倍,甚至有人为了找个原装货架跑遍大半个国家——这就是本田CT50Motra,摩托车史上少见的“短寿却长青”的狠角色。今天就聊聊,这台“小身板”到底藏着多少让人心心念念的本事。
时间拉回1980年代初,那会儿石油危机刚过,大家买车都讲究“省油、实用”,日本街头的小排量摩托一下子火了。加上当时露营、郊游成了新潮流,老百姓需要一台能装行李、能跑烂路,还不费油的车。
本田瞅准这个需求,1982年就把Motra推上了生产线,可谁也没想到,这车只造到1983年就停产了,总产量连一万台都不到。对比同期欧美市场还在拼大排量、大马力,日本车企的“实用主义”简直像股清流——Motra不追求跑得快,只追求“用得爽”,这路子现在看,反而成了它的独家记忆。
再看它的设计,说“极简”都算谦虚,外露的钢管车架一眼就能看到,没有多余的装饰,却把“能用”做到了极致。整备质量才50公斤左右,一个成年人单手就能扶着走,前后还都装了货架,露营的帐篷、炊具往上面一绑就走,比当时的踏板车能装多了。
后来本田出的PS250踏板车,那种“少即是多”的设计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从Motra这儿学的。我总说它是“工具化设计”的先驱,不是因为它简陋,而是它早早就预留了改装空间——现在流行的模块化改装,比如加个边箱、换个座椅,Motra在四十多年前就给玩家留好位置了,这眼光能不服吗?
最绝的还是它的技术,别看排量小,人家藏着个“二级变速系统”。简单说就是在3个基础档位之外,再加了一套变速机构,等效下来能当6个档用,有点像汽车的分动箱。我查过老玩家的实测数据,推演下来低档位的扭矩能提升40%左右,爬个小土坡、带点重东西都不费劲。现在宝马的电动摩托CE04,不是有个“越野模式”“城市模式”切换吗?其实Motra当年的二级变速,本质上就是在给不同场景做适配,这前瞻性放在今天都不过时。
现在复古改装圈里,Motra更是“香饽饽”,玩法还特别多。有人喜欢改低趴风格,把悬架往下调,换个窄幅轮毂,为了让车身更贴地,还得把车架切割了重新焊接,这活儿没点手艺还真干不了;还有人往“都市越野”方向改,加个LED射灯,换套全地形轮胎,周末开去郊外跑烂路,比SUV还灵活。你去社交媒体上搜#MotraRevival,全是各地玩家晒的改装作品,有人甚至把发动机都翻新了,就为了让这台老车再跑十年。
这台车的受众也特别有意思,新手玩家爱它,因为结构简单,改起来不费劲,很容易上手;收藏家更爱它,毕竟产量少,原装配件难寻,能凑齐一台完整的就跟捡着宝似的;就连环保主义者都夸它,50ml的排量,油耗低得吓人,比现在的电动车还省“能源”。我听过一个玩家的事,他开着改装后的Motra跑过一次沙漠边缘,一路没出半点毛病,他说“这台车看着小,却比好多大排量摩托还靠谱,像个不吭声却特能干的老朋友”。
当然,Motra也不是完美的。受限于排量,它的最高时速也就60公里左右,现在跑高速肯定不行,只能在城市或者郊外代代步;1983年日本收紧了排放法规,Motra的发动机没能跟上升级,这也是它停产的重要原因。不能光吹它的好,也得承认它的局限,这样才算是客观看待。
看看数据就知道它有多火:当年不足万台的产量,现在成色好的二手Motra,价格能涨到当年新车的3倍;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光是“Motra配件”的搜索量,每个月都有好几千次。其实大家追的不只是一台老摩托,更是那个年代“实用至上”的设计理念,是那种“不搞花架子,把每一分性能都用在实处”的匠心。
你们有没有遇过这种“小众却惊艳”的老物件?可能是家里传下来的旧相机,可能是小时候骑过的自行车,也可能是某个冷门品牌的老家电——它们或许不显眼,却藏着让人忘不掉的好。来评论区聊聊你的“宝藏老物件”,让大家也看看那些被时光记住的好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