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车展变成菜市场后,我才看懂:最疯的那个才能活下来

讲真,每次看到什么“车市添把火”、“双重利好”这种词,我都想笑。这哪是添把火,这简直是往已经打成一片废墟的诺曼底滩头上,又空投了一批兴奋剂,让剩下的士兵们再多捅对方几刀。什么南京车展,什么政府补贴,翻译过来就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这事儿的开局,必须是那个所谓的“苏新消费·车展惠购”。听听这名字,多伟光正,多体面。但你把这层皮扒了,里面是什么?是一群被逼到墙角,心态集体爆炸的车企,和一群看着KPI愁得头发都快掉光的有关部门,他们一拍即合,决定搞一场盛大的、充满表演性质的行为艺术。

车企们的心态,那叫一个典中典。过去几年,大家还讲究个品牌调性,讲究个用户画像,讲究个技术壁垒。现在呢?现在唯一的壁垒就是价格。唯一的调性就是“便宜”。唯一的用户画像就是“活的,能付钱”。你跟我谈什么智能座舱?我直接给你优惠三万。你跟我聊什么自动驾驶?我转头送你终身保养。你再跟我扯什么品牌故事,信不信我直接把创始人叫来给你跳个“机你太美”?

所以你看车展现场,那根本不是什么展会,那是一个大型的、混乱的、充满吆喝声的菜市场。销售们不是在卖车,他们是在甩卖压缩毛巾,就差拿个大喇叭喊“最后三天,最后三天,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所有汽车骨折价处理”。什么“我们会帮消费者了解政策”,这话说得太客气了。真相是他们会把补贴政策的每一个字都刻在你脑子里,然后告诉你,我们家的优惠还能叠加,双重buff直接拉满,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就问你怕不怕?

而所谓的消费者,也不是什么“心动了”。他们更像是修仙小说里,突然听说某个秘境里天降异宝的低阶修士。管他是什么宝,是什么属性,反正不要钱,先抢了再说。李先生说“刚好可以一口气看完,对比一下”,这话说得太文雅了。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给你翻译一下他的潜台词:“这帮孙子终于肯降价了,我得赶紧去看看谁家自爆得最彻底,谁家捅自己刀子最狠。” 这不是消费升级,这是趁乱打劫。

把车展变成菜市场后,我才看懂:最疯的那个才能活下来-有驾

这里就必须解构一下那个所谓的“焕新补贴”。最高8000块。多吗?讲真,对于一辆几十万的车来说,8000块算个屁。但它的作用不是数字本身,而是一种“官方认证”的背书。它像一个裁判,吹了一声哨,对所有扭打在一起的选手说:别控制了,往死里打,打赢了有奖。

把车展变成菜市场后,我才看懂:最疯的那个才能活下来-有驾
把车展变成菜市场后,我才看懂:最疯的那个才能活下来-有驾

于是整个游戏就变了。之前大家还在玩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现在直接掀桌子,进入黑暗森林模式。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南京车展上的这帮疯子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谁都别吃了,一起喝西北风。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展比作菜市场有点对不起白菜,白菜至少不会天天给你发OTA升级的骚扰短信。

所以,你看,整个事件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利好”,而是一次“应激反应”。是市场被卷到一定程度后,所有参与者的集体性癫狂。车企的逻辑很简单:我快死了,但我要死也得拉个垫背的。所以,降价降价降价,优惠优惠优惠。政府的逻辑也很直接:你们这帮人别死在我这儿,死也得把最后一点库存清了,贡献点GDP再死。所以,补贴补贴补贴。

我真的拥有过好几辆不同品牌的车,从德系到新势力。我发现一个规律,当一个品牌开始疯狂强调“性价比”和“补贴”的时候,往往是它最心虚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反复强调自己有钱,那他大概率是真的快破产了。奔驰需要天天喊自己补贴吗?特斯拉需要拉着你算能省多少钱吗?不需要。因为买它们的人,买的根本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一种“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就算白送他一辆别的车,他可能还得考虑一下充电桩安哪儿比较配得上他家的装修。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现在大部分品牌没这个玄学光环,怎么办?只能自爆。把所有能给的都给你,把自己逼到绝路,也把对手逼到绝路。所以,你看到的不是车市回暖,而是最后的疯狂。三体人看了都得当场气活了,说好的技术竞争呢?说好的文明演进呢?怎么上来就直接二维化打击了?

所以,现在是买车的好时机吗?当然是,如果你只图便宜。但这更是一个看戏的好时机。看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品牌,如何放下身段,用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进行肉搏。这帮人是真的疯了!最终的结论也很简单,也很流氓:当所有人都发疯的时候,那个看起来最疯的,可能才是唯一能活下来的。因为他已经不在乎规则了,他只想赢,不惜一切代价地赢。能赢,就是能赢。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