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四轮车没强制国标,为什么只查老百姓不查厂家?行内人说实话
最近啊,我这老司机也快“退休”了,本该是含饴弄孙、遛鸟下棋的年纪,可街上的新鲜玩意儿却总让我忍不住多瞅两眼。尤其是那些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小四轮”,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头乐”。嘿,别说,这玩意儿还真挺招人稀罕,风里来雨里去,不用考驾照,不用上牌照,轻轻松松就能上路,简直是老年人的“出行神器”。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为啥马路上查的都是开“老头乐”的老百姓,却很少听说哪家厂家被查了? 这事儿,就像街边的煎饼果子,摊主忙得热火朝天,城管却只盯着吃煎饼的大爷大妈。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和潜在消费者的身份,跟大家伙儿唠唠这“老头乐”背后的门道。
先说说这“老头乐”到底是个啥。别看它叫“电动四轮车”,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它跟咱们常见的电动车、电摩、电轻摩完全不是一个体系。2019年新国标一出,电动自行车有了明确的“身份”,可这低速四轮电动车呢?尴尬了,至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强制性制造标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面上在售的绝大多数“老头乐”,从根儿上说,都是“违规车辆”。没有国标,自然就没有对应的合法驾照、牌照,更别提交强险了。你开着它上路,就像穿着睡衣去参加正式晚宴,总归是不合规矩的。你说,这车要是出了事儿,撞了人,赔的钱从哪儿来?保险公司可不认这种“黑户”车。所以啊,“老头乐”虽然有汽车的壳,却没汽车的命,更没汽车的保障,这一点,咱们心里得有杆秤。
那问题来了,既然这玩意儿是“违规”的,为啥厂家还能大张旗鼓地生产、销售,广告打得满天飞?这就得说到现实的复杂性了。想当年,“老头乐”在山东等地可是火得一塌糊涂,催生了一大批地方品牌。它解决了老年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方便、便宜、操作简单,市场需求巨大。如果一刀切地全部禁止,那可就真成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仅影响老百姓的日常出行,还会让整个产业链上的工人、经销商陷入困境。所以,像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开始全面淘汰,但在一些乡镇地区,管理相对宽松,给了这些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这就像治理小广告,贴小广告的要抓,但更要追查源头——那些印制小广告的窝点。只查开“老头乐”的老百姓,而不严查生产和销售源头,无异于“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治标不治本。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友要问了:“既然厂家还在卖,那我是不是也能买来开开?”我的建议是:可以,但真不推荐。为啥?咱们可以拿电动自行车来打个比方。当年多少厂家生产的电动车,现在都成了“超标车”?全国3.5亿辆电动车里,还有三分之一是超标车呢!各地都在喊着要淘汰报废。今天你买的是“合法”销售的“老头乐”,明天一个新国标出台,它立马就成了“超标车”,到时候不仅上不了路,还得花钱报废,这钱花得冤不冤?而且,这车的安全性也是个大问题。别看它四个轮子,但车身轻、底盘高,急转弯或者遇到横风,稳定性远不如正规汽车。刹车系统、灯光系统也未必能达到汽车标准。在安全性上,它跟正规汽车比,就是“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差距。网友们都调侃,开“老头乐”是“用生命在节省油钱”,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其中的风险。
再聊聊我的个人看法。作为过来人,我理解老年人对便捷出行的渴望。冬天不用骑自行车冻得哆嗦,夏天不用挤公交汗流浃背,有个“老头乐”确实能提升生活幸福感。但幸福感不能建立在风险之上。我见过太多因为“老头乐”操作不当引发的小事故,虽然没出大事,但也够吓人的。与其把钱花在一辆随时可能被淘汰、出了事还得自己担责的“老头乐”上,我倒觉得,不如买辆靠谱的电动三轮车,或者干脆让子女接送,安全又省心。再说了,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共交通也越来越方便,社区巴士、共享电动车,选择其实不少。
最后,回到咱们开头的问题:为啥只查老百姓不查厂家?说白了,管理有难度,但根源在于标准缺失。没有国标,执法就缺乏统一依据,查谁不查谁,都容易引发争议。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堵”不行,还得“疏”。相关部门与其疲于奔命地查车,不如加快制定低速四轮电动车的国家标准,明确它的“身份”——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需要什么驾照?如何上牌?如何投保?只有把规矩立好了,才能让市场规范起来,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开得安心。否则,这种“只查百姓,不究源头”的尴尬局面,恐怕还得持续很久。那么问题来了:在国标出台之前,面对“老头乐”带来的便利与风险,您会选择买,还是选择放弃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