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电车乱象:你以为是产业升级,其实是掀桌子战争

最近泰国消费者委员会发了个报告,说他们的电动车市场,火得像个窜天猴,但底下的安全绳,还是一根草绳。

这事儿吧,讲真,一点都不意外。

泰国电动车市场,现在就是一场大型的荒诞行为艺术,主题叫《赛博朋克包浆》。所有人都穿着闪亮的铁皮外骨骼,在高科技的霓虹灯下狂奔,但脚下踩的,是混着泥水和牛粪的土路,一不小心就给你来个托马斯全旋。

报告里说得头头是道,什么电池安全标准缺失、售后一塌糊涂、价格反复横跳割韭菜。

诶,是是是,都对。

但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是,泰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市场,对于“电动车”这个物种的理解,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他们以为自己在搞“绿色出行”,是产业升级,是能源革命。

不,你们搞的是一场“闪电战”。是一场“我不管以后了,先把地盘占了再说”的修仙式圈地运动。

所谓的安全标准,在这种“大逃杀”游戏里,重要吗?

不重要。

重要的是速度。谁第一个把车塞到消费者手里,谁第一个把充电桩插遍7-11的停车场,谁就赢了。至于这个充电桩会不会让7-11的微波炉过载,会不会在某个雨季的下午变成一个大型的雷电法王,那都是“未来的问题”。

泰国电车乱象:你以为是产业升级,其实是掀桌子战争-有驾

什么叫未来的问题?就是字面意思,未来的我,或者接盘的倒霉蛋,需要去擦屁股的问题。

报告里那个博士,曼侬·苏克拉迈,说了一句特别“学者”的话:“召回不该被视为丑闻,而是制造商负责任的表现。”

这话在美国、在德国,可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在泰国当下的环境里,这就是一句何不食肉糜的呓语。

负责任?为什么要负责任?

我作为一个经历过各种消费陷阱的中年人,给你翻译翻译现在很多新势力的真实心态:我的目标是在这个市场里活三年,三年里能卖多少卖多少,卖完之后公司还在不在都不好说,你跟我谈二十年的品牌信誉?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谓的保修条款,就是一张“精神安慰券”。换个零件要等三个月?那都算快的。因为零件可能还在东莞某个工厂的生产线上,甚至可能图纸都还没画明白。这就像你买了个压缩毛巾,以为打开就是五星级酒店的体验,结果打开发现是块抹布,你去找客服,客服跟你说,别急,我们正在从外太空给你运一块新的,但因为太阳耀斑,物流延迟了。

泰国电车乱象:你以为是产业升级,其实是掀桌子战争-有驾

你气不气?气也没用。因为卖你毛巾的那个摊子,第二天就换地方卖别的东西了。

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

如果说以前的汽车市场,大家是在一个餐厅里,比谁家的菜好吃,谁家的服务员更漂亮。那现在的电动车市场,尤其是在这种新兴市场,大家比的不是这个。

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我直接在门口摆摊,卖盒饭,三块钱一份,管饱。菜好不好吃不重要,有没有地沟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三块钱,你餐厅里最便宜的拍黄瓜都要二十。你餐厅的厨子和服务员怎么办?你餐厅的未来怎么办?

关我屁事。

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所以泰国消费者被割韭菜,这根本不是价格战的问题,这是战争本身。早期买车的,不是消费者,他们是天使投资人,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给这场战争投了第一笔军费。他们是活菩萨,理应被供起来。

但战争里,军费是不退的。

报告里还拿欧美、中国的“柠檬法”来做对比,说泰国也需要这个。

这个思路就特别有意思。

柠檬法是什么?是规则。是在一个成熟的、有底线的牌局上,防止有人出老千的规则。

但现在泰国这个牌局,根本就不是有没有人出老千的问题,是有人直接揣着炸弹上桌了。你还在跟他讨论这张牌该不该这么打,人家想的是怎么连人带桌子一起炸上天。

讲真,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在特斯拉,不在英伟达,而在中国的“老头乐”。同理,电动车市场的监管难题,也不在实验室里,而在曼谷那些混乱的、野蛮生长的、充满了生命力的街头。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只要我跑得快,法律就追不上我。

这就是最朴素的民间智慧,是所有高大上技术名词和法律框架最终都要面对的现实。你以为你在第五层,其实人家根本不在这个游戏里。

所以那个博士呼吁建立一个“从制造到售后”的一体化标准。

这想法特别好,好得像一句完美的空话。

一个健康的产业,需要的是所有参与者都想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大家一起吃蛋糕。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压根不关心蛋糕,他们是来抢盘子的。抢到盘子就跑,管你后面洪水滔天。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有点像个在菜市场门口看人吵架的大爷,指指点点,但其实心里还挺乐呵。

因为这种混乱,本身就是一种秩序。是一种野蛮生长的秩序。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品牌是真的想好好做生意的。但问题是,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里,你想好好做生意,你就得先学会怎么跟流氓打架。你用咏春拳,人家直接拿板砖往你头上拍,你怎么办?

你也得拿起板砖。

这就导致整个市场越来越癫狂。

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几台不同品牌电动车的人,我越来越觉得,买电动车,尤其是在这种“开荒期”的市场买电动车,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充值。

它和性价比无关。

就像买奔驰的人,他买的不是那四个轮子一个沙发,他买的是那个三叉星徽带给他的精神马杀鸡。你会跟一个信徒去讨论他信的神划不划算吗?你会被打的。

泰国市场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新品牌还没有建立起这种“品牌玄学”,没有让用户产生“信仰”。所以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手段——价格。

降价,降价,降价。

加大,加大,加大。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你会为它的一切不合理去辩护,你会觉得等待三个月的零件是一种考验,你会觉得反复降价是在“普度众生”。

但如果没爱过,那对不起,你就是个大冤种。

所以,泰国消费者委员会的这份报告,与其说是给政府的政策建议,不如说是一份写给消费者的“避坑指南”或者“觉醒宣言”。

它在用一种非常理性的、克制的方式,告诉你一个血淋淋的真相:

朋友,别做梦了。

现在场上没有裁判,或者说裁判在睡觉。你以为你是来消费的上帝,其实你是上了“应许之地”的祭品。

那个所谓的“绿色陷阱”,说白了就是,画饼的人跑了,吃饼的你掉坑里了。

那么,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靠政府立法?靠企业良心?

别闹了。

对于普通的泰国消费者来说,我觉得最靠谱的解决方案可能有两个。

第一,买那些已经在这里深耕了几十年,家大业大,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传统品牌出的电动车。它们可能不够酷,不够智能,甚至有点傻,但它们至少不敢轻易掀桌子。因为餐厅是他们家开的。

第二,如果你非要买那些酷炫的新势力,也不是不行。但你得调整心态。你不是在买一个交通工具,你是在参与一场豪赌。赌这家公司两年后还在,赌它的电池不会给你表演原地飞升,赌它的创始人精神状态稳定。

赢了,你就是时代的弄潮儿。

输了,也别抱怨,就当是为东南亚的工业化进程,做了点微小的、一次性的贡献。

这他妈的也太惨了!

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状态,最是折磨。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